不得不的爱情宿命

    《大校的女儿》终于看完了,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军旅题材电视剧。没有战场硝烟,没有激烈冲突,没有生离死别,只有男女主人公跨越二十多年的没有结果且异常隐忍的爱情,以及围绕他们俩展开的朴素而真挚的战友情和亲情。《大校的女儿》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版的“㾿桥遗梦”。全剧用散文式的手法,似潺潺流水,在悠长宁静清新淡雅的风格中缓缓地讲述着上世纪70-90 年代二人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离的爱情故事。韩琳和姜士安,一个是享誉军内外成果斐然的女作家,一个是精进有为佳绩不断的师长,几十年的勤奋让他们收获了事业的辉煌。韩琳和姜士安发乎情止乎礼的爱情故事让人到一种有自内心深处的遗憾和隐痛,又让人体会到一种无法言说的遗憾与美好。


    为什么姜士安的婚姻生活会是这样的一种境况?为什么姜安对婚姻的选择只能是无奈?面对父亲的恩情他不能拒绝老人为他安排的婚姻;面对妻子翠花的付出他不能拒绝对她赡养的回报;面对自己心仪的女性他不能选择相守只能放弃和隐忍。嘎然而止的结尾让人备觉不甘心,翠花无疑是一个优秀的军人家属,一位老儿媳、好母亲,但始终不是一位合格的妻子。纵然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但是意难平又如何,站在姜士安的立场,这是他的不得不的无奈,或者说是他的宿命。姜士安出身贫困,母亲早亡,是父亲跰手抵足、含幸茹苦把他抚养长大,供了读上当年算上高学历的高中,送他入伍。家境的贫困生活圈子的狭窄必然使姜士安这一代军人择偶范围受限,加之传统文化中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择偶方式以及以孝为先的文化心理必然使他的婚姻选择更多地包含着对父母的感恩、顺从。

    姜士安的宿命还在于偏偏碰上了翠花这样的女人。翠花,可怜又可恨,怜她为家庭付出了一切,恨她放弃了和丈夫共同进步的机会。几十年来,姜士安在不断的进步,而翠花却在原地踏步。嘴里答应着姜士安要学习文化,可是却把书本都给小孩子撕着当玩具。虽然韩琳一句话说得也很有道理,就是翠花根本没有学习文化的能力。可是如果一个人想做应该都可以做成的,随军以后其实也是有机会学习的。可是她偏偏没有这种意识,于是两个人本就没有爱情基础,如果还拒绝和自己的丈夫共同成长,那么夫妻间的交流会越来越少,两个人之间也仅剩下责任。

    如果翠花不是一个自私、心恶的女人,姜士安也许也不会那么无奈,可偏偏她一生劳苦,为了丈夫心无旁鹜工作,硬撑起了家里所有的一切,可以说没有翠花,就没有后来的姜士安,就是翠花默默成就了姜士安的功成名就。姜士安是她的天,丈夫儿女是她的整个世界,离开了姜士安,她的世界必然崩塌,这样的人让人怎么说放弃就放弃?!


    这种宿命,还在于韩琳是韩琳。无论是对战友还是同事,她总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给人最大的体面和尊严。在海岛上,她没有因为姜士安一口气吃十几个大包子而嘲笑他,相反她有很强的同情心,在别人都嘲笑姜士安的时候,她把自己那份也给了他。私底下有什么好吃的也会想着姜士安,也许就是因为这一点,他才让姜士安惦记了她一生。跟彭湛结婚后,并没有因为冉是彭湛前妻的孩子而薄待半分,相反自己带着那个孩子去了北京,哪怕很难堪,她也不曾对冉有丝毫的脾气。很多时候彭湛在她眼里就像一个透明人,她只是看着他肆意妄为,其实心里什么都清楚。这一切在彭湛眼里却是理所应当,他理所应当的接受着韩琳的大度,一次次的践踏她内心的底线。就是这样一个很完美的女人,她总是过得很困苦。前夫彭湛一而再再而三地伤害她,利用她,哪怕已经捅破那层窗户纸,她也要最起码的自尊,就是为了给孩子一个爸爸。可事实是越是完美女性,越是容易变得很不幸。因为她总是有一根属于自己的标杆,哪怕这个标杆影响到自己的生活。

    这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眼里只有结果和目的,比如张雁南,自己想去上大学,绝对不会顾及他人的看法,发现老公彭湛有外遇二话不说就离婚,即使有一个儿子,也不抚养,离婚以后马上办出国,赶紧逃离这个地方,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自私而功利的女人,可是她活得却最为洒脱,活得简单纯粹。另一种人,过于看重自己的感受,一辈子围绕着个“情”字转悠,亲情、友情、爱情、恩情,甚至道德伦理,怎么也抹不开看不淡,等到想通了,一辈子也过完了。韩琳就是这样的人,一辈子都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累死了自己,轻松了他人。

    于是只能如此了,姜士安不能放下所有,韩琳不能越过道德底线。他们就像一对老朋友一样,拥抱分开,偶尔会因为工作碰见一起散散步。打电话询问一下对方过得如何,对于他们来说那就是后半生的寄托,也许爱情最美好的样子就莫过于没有在一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