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IDC报告,2020年中国BI软件存量市场规模为38.2亿元,到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8.5亿元,未来4年整体市场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9.2%。此外,还有规模达到100亿元的增量市场和数百亿元的潜在市场。
我们知道,商业智能(BI)是由Gartner公司于1996年提出的概念:BI描述了一系列的概念和方法,通过应用基于事实的支持系统来辅助商业决策的制定。
BI是对商业信息的搜集、管理和分析过程,其目的是使企业的各级决策者获得知识或洞察力,促使他们做出对企业更有利的决策。BI系统一般由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数据备份和恢复等部分组成,涉及到软件、硬件、咨询服务、管理及应用。
思迈特软件创始人吴华夫表示:中国的BI行业发展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传统BI阶段、自助BI阶段和智能BI阶段,而后两个阶段统称为现代BI。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中国步入数据化转型的快车道,数据量加速攀升,预计到2020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将超万亿元,2015-2020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9.25%。其中,超过60%数据由企业管理,拥有大数据的中国企业已超过90%。
但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业务的不断深化,企业积累的海量数据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数据资产,企业对数据的应用方式也从粗放式管理逐渐走向精细化运营,从而也对BI和大数据分析工具有越来越多的需求,这时候传统的BI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业务发展需求了。
首先,传统BI是门槛很高,不是一个人人能享用的东西,可能那时候只在电信、大的银行才有这种BI的应用,而且一个产品可能几百万,非常的贵,门槛很高。
其次,业务用户只能受限于IT预先构建好的模型,做固定路径的分析,或者是固定报表,对于,宏观分析、长期历史分析难度很大。当业务变化的时候,分析需求无法被快速满足,同时与其他新型数据库兼容性很差。
第三,对于企业而言,数据化运营的主力是企业的每个部门、每个人,但传统BI系统使用边界只有数据分析人员才能使用,当业务部门想看懂数据,需要交付给IT部门同事,因为需求沟通不准确,IT部门同事分析出来的报表不但未能满足业务人员的需求,还极大的降低了运营效率。
在新的数据化运营架构里,敏捷BI最重要的内涵是分析无边界,它的用户客群由IT人员转变为业务人员,不再是业务人员提需求,IT使用BI产品解决需求的模式,是将分析能力交给业务人员,由业务人员进行自助式分析。
其实,企业客户希望自己能做数据接入,能自己处理数据,能自己建模,能自己分析数据,甚至能预测数据未来的趋势。其实,这时候IT和业务的关系已经被改变,这就是自助化BI。
而在智能化阶段,业务用户能够更简单的访问数据,如通过自然语言交互的方式获取数据,洞察和发现数据深层次规律。
“目前,整个中国的BI市场的竞争格局往多方向发展,有的专注于行业化/场景化解决方案,有的偏向于通用的平台产品;有的偏向于产品本身,有的提供交付+产品的一体化能力。
从产品端来说SaaS化和AI化是重要趋势,SaaS是未来BI的主要交付方式,有利于BI的进一步普及。各家SaaS厂商也在不断进行资源融合,例如19年CRM巨头Salesforce收购Tableau。
AI是BI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各家BI公司都在竞相进行AI投资。实际上,国内离AI的全面应用还有一段距离,但提前对AI技术投资的公司,将会在未来的发展中抢得先机。
以思迈特软件为例,我们对AI+BI的理解就是利用AI技术进一步加强BI使用的广度和深度,帮助更多的用户,更深入的洞察数据。
在广度方面,我们提供了各种自助分析工具,有最常用的即席查询和透视分析,有可视化分析的自助仪表盘,有最接地气的Excel融合分析,有最易用的自然语言分析NLA等等,可以满足用户不同场景下的各种分析需求。在深度方面,我们推出了机器学习AI平台,让用户在一个界面上就可以进行数据挖掘,可以做预测性的分析。
在行业的布局我们是把多年的实施经验积淀下来,通过行业应用商店对外提供可复用的应用模板,大大降低了行业客户实施BI的门槛和风险。”
总的来说,在新的背景下,国家也在鼓励自主创新,推动国产化替代。BI软件作为一款应用软件,是最有可能,也相对比较容易实现国产化的,这对于国内BI厂商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当前的行业数字化转型也已经进入倍增创新阶段,无论地区政府的经济和产业倍增规划还是企业的倍增创新转型中,对数据的挖掘和利用都被提到重要的战略位置,作为实现数据价值的有力工具,BI产品的市场需求旺盛。我们将根据市场和技术的发展趋势,在BI领域不断探索AI的应用,保持AI+BI融合技术领先。”
那么,对于企业客户而言,从传统BI向新一代BI转型的难点和挑战是什么呢?
吴华夫解释道,从传统BI到新一代BI的转型,面临三个主要挑战:
首先,BI分析工具是否够用、好用。企业中的用户包括:数据工程师、分析师、数据科学家,以及广大的不懂IT的业务用户。
同时,这些用户的IT水平不一致、对BI工具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如何提供一套工具,能满足不用的用户需求就显得极为重要。
其次,数据如何在保持管控的同时,去开放给所有人使用。数据一定要开放给业务用户去用,才能产生价值。但开放会带来数据主权问题、数据安全等问题,如何保持两者的平衡?
第三,数据文化。如何激励企业的员工共享数据、自助分析、共享知识,最终新成一种数据驱动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