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晚上10点,女儿还没睡着,
找借口在床上要这样要那样,
我知道又想要我陪。
我走到女儿的房间,
对女儿说:要爸爸陪着睡是吗?
女儿狡诘地笑了:是的,陪我。
我说:好的,爸爸陪你睡一会。
女儿:拉着我的手。
我摸着她的小手,
女儿很快睡着了。
02
看着熟睡的你,
我的内心充满爱怜,
其中也夹杂着内疚,
回想一年以来,
有过几次在你面前不耐烦发脾气的时候,
那时的我的样子一定很恐怖。
让弱小的心灵一定产生阴影,
宝贝,千万不要记住那些爸爸对你不好的。
但我深深地知道,
那些好的,不好的感受和经历,
会深深地进入你的潜意识,
幼年的经历会深入骨髓地影响你以后的人生,
期望在每一次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的时候,
能尽量减小对你的伤害。
正如《记忆碎片》一书中说,
因为人类对自我生存威胁的本能反应,
相比中性的感受,
人对好的或坏的记忆特别深。
03
去年冬天下了一场大雪,
那几天天气很冷,
幸好家里有暖气,
在家里呆了一段时间,
走出去根本不觉得寒冷。
还记得以前有东北的朋友告诉我,
东北的冬天,零下20多度,
对我这个从小生活在南方的人来说,
第一反应是:那得多冻啊?
北方的朋友说,不会冻,室内有暖气,舒服着呢。
现在才明白,
只要在室内呆暖和了,
身体积累了足够的热量,
出去好一段时间,都不会觉得冷的。
至少不会到受不了了的程度。
正如冬天有时起床小解,
穿着薄薄的秋衣秋裤,穿过客厅,
去到洗手间,
就算洗手间窗口吹来呼呼北风,
也不觉得很冷,
因为身体在被窝里吸足了热量。
同样地,
只要我们幼年在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爱的滋养,
我们的心灵是能够抵御人生的寒冷的。
起码不会因为爱的匮乏而出现心理问题。
04
在一个心理讲座上,
课程结尾的发言提问时,
我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如果事事给予孩子满足,
会不会造成溺爱孩子,孩子的要求越来越多?
主讲老师的答案是:不会。
没有过多的爱问题。
只有爱匮乏的孩子,有问题的孩子都是因为爱的匮乏。
本想跟老师深入探讨,
无奈课程时间到,老师匆匆结束了。
是啊,
身边到处是因为幼年缺乏爱而心理问题的成人,
当然前提是正确的爱。
而不是打着爱的旗号,让孩子受害。
想起,看到一段动物世界的电视,
他们想研究一只老虎一顿能吃多少,
扔给一只饥饿的老虎一头牛,
老虎大快朵颐,一顿狂吃猛喝,
舔舔嘴走了。
等老虎走开后,
研究人员过去收拾老虎吃剩下的牛的尸体,
老虎回头看了一眼,并不理会。
因为它吃饱了,剩下的任由研究人员处置。
给小孩的喂爱,
就好像给老虎喂牛,
小孩得到足够的爱后,
不会再无理取闹了,
因为她知道父母足够爱她的,
相反,
小孩屡屡提要求,我要再看会电视,
我要再玩会,
是在想父母表达:我要更多的爱!
只要得到父母的准确回应并满足,
她就不再纠缠。
贪得无厌的是成人,不是孩子。
如果孩子得不到足够的爱,
她会无休止地纠缠下去。
要不爱的质量不够好,
譬如喝三聚氰胺的牛奶,喝再多都有问题啊。
要不爱的数量不够,
譬如只有父爱,或只有母爱。
就像有人说,多少母爱也代替不了父爱的缺失一样。
05
身边见到很多自我边界非常清楚,
甚至边界僵硬的人,
应该是幼年缺乏爱的人,
极有可能是,小时候向父母索求爱,
父母不但不满足,
反而给于“伤害”,
所以从此不敢再提要求,
把内心对爱的渴望压抑,
因为对这些人来讲,
爱就等于伤害,
从此无法向任何人表达爱,
也就无法走进任何的真正亲密的关系,
不能不说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缺乏了爱,
心理有很多创伤,
在纷繁复杂的现实,
以及压力重重的生活,
会激发创伤的体验,
而造成心理问题。
06
正如曾奇峰所说,
一个人能够承受“没被满足”的挫败感的前提是,
他曾经被很好地满足过,
就好像吃饱了就能够耐饿一样。
所以,
就算你会被宠坏,
我依然想在有限的童年里宠爱着你。
让你每天被爱喂饱,
幻想有一天,
你长大后,
可以在风雨无常的世界里,
不畏艰难,
不怕挫折地“冲锋陷阵”。
那份爱还能给你撑起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