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导读
势篇涉及到孙子兵法并误读最多的六个字——以正合,以奇胜。误在哪呢,误在这个“奇”字,这里“奇”读ji,不读qi,是数学上奇数偶数的奇,又称为余奇,简单的说,就是预备队。曹操注解说:“先出为正,后出为奇。”先派正兵上场合战,等到出现胜机的时候,投入预备队决胜。
所以说正奇的概念,是一个标准战术,叫做分战法,就是不能一股脑儿把所有的部队都投上去,一定要分兵,要分出正奇。
奇正分兵也不是孙子的发明,在黄帝时代就有。黄帝的大将风后写了一部兵法,叫《握机文》,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里,君臣二人讨论到这本书,李靖认为原文应该是《握奇文》,因为念ji,传来传去传成《握机文》了。“机”也对,机动部队,一个意思。握呢,也有“握兵”的说法。杜牧注解说:“阵数有九,中心有零,大将握之不动,以制四面八陈。”这就是传说中的八阵图,不过,不是传说中的诸葛亮发明的,是《风后八阵兵法图》,布阵时,先出游军定两端,游军举着各部队旗帜,先定地界,各部队到各自旗下列队。四队为正兵,先出战;四队为奇兵,预备队,准备关键时出战。中间那个零头,叫握兵,握在主帅手中,“不动如山”,不能动。
以正合,以奇胜。克劳塞维茨《战争论》里说:
双方留下的预备队的对比,往往是最后决定胜负的主要根据。一个主帅如果看到对方在预备队的对比上占有决定性的优势,那么他就要下决心退却。现代会战的特点是,会战中一切不幸和损失都可以通过生力军来补救,因为,现代战斗队形的编组方法和部队投入战斗的方式,使人们几乎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下都能使用预备队,一个看起来将要遭受不幸结局的统帅,只要还有优势的预备队,他是不会放弃会战的。但是,一旦他的预备队开始比地方的预备队少了,那就可以认为胜负已定。
这就跟打纸牌一样,过程中我要了你一些,你炸掉我一些,都只是过程,胜负要到最后,看各自手里还剩什么牌,如果你有一个3一个4,对方有一对2,那就是胜负已定了。
不过,打仗跟打牌不一样的是,打牌的时候,打出去的牌就不可以再打,打仗呢,打出去的牌还可以收一部分回来重新打。这就是奇正转换。正兵撤回来,他就变成奇兵了;奇兵打出去,就变成正兵了。几正几奇你可以随时调整调度,这就是孙子兵法说的:“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谁能穷之?”
虽然就奇正两个变化,但是他的排列组合是无穷无尽的,就像五个音阶能编出无穷无尽的音乐,五种颜色能调出大千世界所有色彩(实际上没有五种,就三原色),五种味道能调出世间所有美味。奇正之变呢,用踢足球来打比方最恰当,足球场上只有两种队员,控球的和跑位的,控球的就是正兵,跑位的就是奇兵,替补席上的呢,算握兵吧。控球的球一传出去,正兵就变成奇兵了;接到球的,奇兵就变成正兵了。场上11个人,就不停的在正奇之间转换,不可胜穷也。
再说一下什么是“势”,“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险,是积累的势能大,力量最大;节短,是释放能量的距离最短,时间最短。简单的说,射箭不能靠百步穿杨,要靠五步穿簸箕,这样才能射中、射穿。就像猎豹捕食羚羊,一定是悄悄的摸到五步之内,突然发动攻击,其势险,其节短,一扑就扑倒了。如果在百步之外发起攻击,那就追不上羚羊。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善战之人,不是一定要给他精兵强将他才能作战,他能“驱市人以战”,街上拉来的乌合之众,他也能让他们上战场打胜仗,因为他能造势,能任势。孙子本人的故事,他跟吴王说他能练兵,吴王使坏,说你把我这些妃子们练成一支铁军我就服你。结果呢,妃子们嘻哈打闹,他斩了两个带头的,马上就成一支铁军了。这就是他的“势”。韩信背水一战,也是造成一种势。
作为领导者,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你不能怪自己手下是一窝熊兵,他是英雄还是狗熊,取决于你会不会任势。人都差不多,孙子说和木头石头差不多,
“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兵是死的,将是活的,那兵就好像一块圆石,你把他放在沟里,他就人畜无害,把他放到山顶,他滚下来就谁也挡不住。这山顶,就是你给他造的势。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怎么打仗?驱市人以战,给他一支枪让他往前冲,不往前冲怎么办,后面有机枪侍候,退后的就杀,所以所有人都冒死往前冲,这是最残酷的“势”,后面自己家的机枪,就是那千仞之山。所以二战苏联死人最多,差不多快占了全部各国死亡人数的一半。
择人任势,先任势,再择人,任势而后择人,把对的人放在对的地方,就是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