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女哲学家汉那·阿伦特在《人的境况》中写道:“尽管没有真理,但可以做个真诚的人;尽管没有可靠的确定性,但可以做个可靠的人。”
按照阿伦特的说法,“真诚和可靠”本质上根本不存在,而是需要通过人自身把真诚和可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
一言以蔽之,即指无论世界多么复杂,我们仍要做一个真诚、可靠的人,这其实就是一种非常鲜明的存在主义立场。
如今,我们身处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生活和思考的条件也在不停地变化,这一立场无疑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清晰的道路。
对此,《生命的立场》一书如此解析:世界所内含的偶然和善变的本质,在哲学上称之为“偶在/偶变”;这表示世间的一切,一直以来都是不同的;所以,从“意义”的角度出发,我们应坚持选择一个存在主义立场。
本书作者为丹麦奥尔堡大学心理学教授斯文·布林克曼,非典型哲学家,罗森凯尔奖获得者,主要研究心理学、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哲学、伦理和方法议论题
。
作者指出,对于“生命的意义”,本书可以给我们一个方向性的建议,即意义源于以其本身为目的而存在的现象,源于我们以行动本身(而非获得其他好处)为目的而采取的行动;要讨论这种现象,我们一定要将视角放在生命本身,而非像伍迪·艾伦所说的那样,“选择一种物化的、遥远的天文观察视角”。
为此,书中将哲学思想汇成一套生活哲学,来指导人们抵抗工具化和功利性思维,让人能够“活出人性的内在价值”;因为,生命本身并不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工具或手段;这种教化,本身就是目的。
不难理解,本书的出发点就是,教我们如何通过生活实践去克服工具化的进程,而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理论途径,这样才能以一种非虚无主义的方式将自己与意义联系起来。
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达成这一目标呢?
书中从哲学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10个来自不同时代,持有不同“出发点”的哲学家的指导思想,这10种思想分别为“善、尊严、承诺、自我、真、责任、爱、宽恕、自由、死亡”;作者将它们汇成一种实实在在的与人紧密相连的“象征资源”立场,以此帮助我们从更多的层面去认识“生命的意义”。
换句话说,本书表面上是讨论意义,实则是批评社会。
在现代社会日益严峻的工具化制度下,有人可能会认为这10种思想只是某种“乌托邦”现象,根本就站不稳脚跟。
但作者却说,这10点思想,真正呈现了生命哲学内含的要素,并涵盖了10种不同的存在主义话题或现象,通过对这些话题或现象的反思,我们或许可以有效地克服虚无主义和工具化。
但是,我们不要误解这10点思想可以汇成一个“整体”,而应将这些思想视为一种存在主义灵感的源泉,以反思我们身处当下时代中的“生命的意义”。
就如阿伦特通过对“真”的反思,提醒我们:如今,很多人认为生活在一个未知的世界里,就必须灵活、变通;这种做法实际上只是在延续一种事态,而非主动且智慧地回应问题本身;真正明智的理解应该是——“稳定”并不是这个世界生来就有的,而是要靠人亲手创造。
譬如,我们可以通过真诚的话语、可靠的行动,让这个充满偶然和复杂多变的世界稳定下来。
虽然,人无法为世界建造一种永恒不变的结构,但可以让体现在人类关系中的一些道德价值观成为不朽,这或许就是我们所能做到的全部。
但想要实现这种想法,并非易事。
这需要我们先从内部对生命进行思考,而非通过拉开“我们与我们想要理解的生命”之间的距离,对生命进行物化。
对此,作者批判了一些思想家为达尔文的世界观背书,把它当成了“真和可靠”的对立面,
并指出,“进化心理学本质上是一个泛化的功利主义的心理学,因为其基本假设就是我们的信仰和行为发展是为了促进基因的延续”。
而这,正是作者将“进化心理学观点”称之为谎言的原因;因为,它与“将说谎作为一种生活策略”的行为之间,仅为一线之隔。
从进化的观点看,“谎言”的确能帮助人们带来许多“好处”。
比如,提升地位,争取资源、名誉,获取钱财,赋予人权力方面的优势等等。
可见其中的工具化思想,是多么的危险。
而工具化思想对于“说真话”的理解,则是不为道德价值,仅为实用价值。
所以,说谎也就堂而皇之地被人描绘成了改善生活的手段;这让他们在社会的各种场景中,产生了一种认知:只要于己有利,说说谎又有何不可?
总之,《生命的立场》通过10位哲学家的思想提醒我们,要保持批判性思维,多思考现象背后的深层问题。
就如达尔文的世界观一样,如果不是通过本书的探讨,我们也许不会反思:在纯粹的达尔文世界里,除了实用价值的东西之外,不存在任何其他准绳。
有了这样的前提,我们才会发现——生命的意义和道德,并非靠量化、工具化和体验性的方法获得,而是要从其内在的价值所体现。
因此,探寻“生命的意义”,10位哲学家的启迪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