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确是神奇的东西,人们要么忘却了不该忘的事情,要么是想抛开的回忆却无论如何也摆脱不掉。《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为“越想忘的越忘不掉”找到了科学的解释。
领导该项研究的是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的心理学家Keith Payne。他和同事发现,情绪记忆是最难刻意忘掉的,尤其当这种记忆源于视觉线索。
Payne表示,主动忘却是一种适应性表现,比如,人们常常要忘掉错误的认识、朋友的旧电话号码或者更改前的会议时间。主动忘却有助于大脑的记忆存储系统更新新的信息。不过,Payne和同事在实验中发现,即使是轻微而温和的情感记忆事件,比如在考试分数不理想或者在工作中受到批评,都是很难被忘记的。
研究人员共调查了218位参与者在看过一些照片后的反应,而不是通常使用的文字内容,因为图像往往要比文字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他们注意到,那些调动了参与者情绪因素的照片内容比起平凡的内容,不容易被刻意忘却。此外,令人愉快和令人不悦的情绪记忆同样具有这种抵抗力。
Payne认为,人们要刻意忘却一件事情的前提条件就是要从精神上和与事件相关的信息完全隔离开来。然而,记忆中的情感因素往往会破坏这一过程。他说,“人们的情绪记忆在形成时,与自身生活的许多部分都发生了关联,因此要隔离它们很难。一旦人们要刻意忘却这些记忆,情感因素就会使它突显出来,因而更加难忘。”
不过,Payne强调,这一结果并不意味着情绪记忆永远不会被主动忘却。只要遗忘的动机足够强烈,人们完全可以超越情感因素的影响。[2]
培养
情绪记忆所保持的是人们体验过的情感。有时记忆的具体内容忘了,但它的情绪效果却一直保留在记忆中。所以应该注意从小培养儿童积极的情绪记忆,消除消极的情绪记忆。
第一,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情绪记忆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温馨、和睦、民主、互爱、互信的家庭,常会使孩子产生愉快安全的体验。孩提时代,一次小小的成功,一件漂亮别致的礼物,父母的一次奖励,都会使孩子产生强烈而持久的情绪反应。相反,在一个父母关系紧张、缺乏温暖、缺乏爱意、充满压抑和吵闹的家庭中,孩子常会感到害怕,会变得自卑、孤僻、不合群、怕交往。
第二,少让孩子受视觉和听觉上的恶性刺激。父母要多关心孩子,当孩子害怕、不安时,要给予亲切的爱抚、安慰,使孩子不再害怕,以消除孩子消极的情绪记忆。
第三,当孩子害怕某一事物时,父母可以有意识地把这些事物与愉快、甜蜜的刺激联系起来,使孩子逐渐消退或消除对这一事物消极不安的反应。另外,父母还可以通过一些故事中的主人公不怕困难、战胜困难的事迹使孩子逐渐改变胆小、懦弱、敏感等不良个性,使孩子的个性心理健康发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