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别怕,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我会跟你一起往下掉。不管掉得有多深,我都会在下面给你托着。我最怕的是,掉的时候你把我推开,不让我给你托着。
——《无问西东》
看到这段,心里很是感动,本想写篇影评抒发一下情感,可是心里没底,翻来覆去,只好给自己找找底了。
底色的底是什么
其实想想我还是很害怕不确定,害怕没有底,害怕大脑里的一片空白,因为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我无法掌控,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掉进了水里,恐慌无力。可是即使万分地不愿,我也要时常面对这个世界的未知和新生,这时候就渴望有根救命稻草,带来一些指引。
在这种情况下,底是什么,底就是手中的那根救命稻草,它是唯一能抓住的东西,也是唯一可能改变目前处境的办法,不管是自己找到的或是别人递给你的。
随意的画一条线,让你判断它是长是短,你没有底,因为你没有参照对象,无从判断。在它旁边画一条稍短的线,你有底了,这个底就是这条短线,通过稍短的线你判断出开始那条线的长短。
地摊的一块石头,不确定它的价格,那它的底是什么,是所处平台也就是地摊的平均价格。但当它摆在古董店里,即使你并不知道这块石头的价格,你也能知道这价格不菲,因为有这个古董店为它托底。
路边的一家小吃店,去之前也不确定它家的食品安不安全,味道好不好,你怎么探到它的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观察这个店的人口流量,如果这个店的门口都排起了长龙,显然你会判断这家店的小吃很美味,这么多人就是你心里的底。
所以这个底其实就是迅速抢占大脑认知,为大脑奠定底色和基调的第一印象和锚定。
底层的底是什么
有一个小故事,课堂上,教授拿了一个瓶子往里面依次放了大石头、卵石、沙子和水,然后什么也不做了。只问了一句:“看明白了吗?”学生们有的摇头,有的说明白了,但也没说到重点,最后这个教授给出了答案。
“这个花瓶就是你的一生,你可以用多种方式来完成你的生命里程。正像你填充这花瓶,那些大石头就是你即将完成的大事,例如婚姻,事业,家庭;那些小石头就是你生活中次等重要的事情,例如读书,旅行,朋友聚会;那些沙子就是生活中的琐事,例如吃饭,睡觉,刷牙洗脸;那些水就是平淡乏味的生活。”
当填充你人生的时候,你准备怎样安排呢?先填大石头?还是先填小石头?或者沙子和水?也就是说你准备怎么填充满自己的人生。
所以这个底其实是说构建出底层框架,正如现在流行的底层逻辑和第一性原理。
底线的底是什么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问:“哪位同学能解释什么是良心?”
一同学答:“良心是我心里一个三角形的东西。我没有做坏事,它便静静不动;如果我干了坏事,它便转动起来,每个角都把我刺痛;如果我一直干坏事,每一个角都磨平了,也就不觉得痛了。”
与良心相似的,还有我们的规则和目标,在一次次的博弈取舍中,我们渐渐地模糊了规则,降低了目标,也渐渐丧失了底线,走向了平庸。这也是为什么古人常说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
就说酒后驾驶吧,法律是明文禁止的,可为什么还是屡禁不绝?他们的心里并不是不知道,而是没有明显的底线。一开始说不喝,可又禁不住人劝,觉得喝一点也没什么问题,之后一点一点又一点,最终把自己喝倒了。可怕的是这还抱着侥幸心理,觉得不会出事,真的等到灰犀牛来临,那就什么都迟了。
类似的还有投资赌博中设立的止损线,及时购买保险,进行婚前协议,都是在结果未发生前进行防范。
那我们明知道某些事容易导致不好的结果,又明知道自己会有意无意地忽略,那么我们最好一开始就设置好一条底线,碰到底线就要怎么做,机械化一些,严格执行。
所以底线的底是在提前做好最坏打算上设立的临界线,不说触底反弹,但也要保底。
向死而生,以终为始,逆向思考,不了解底的世界,又怎么感受顶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