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眼中的芒格
从1733年到1758年,本杰明·富兰克林借由《穷理查年鉴》传播了许多有用且永恒的建议。他赞扬的美德包括节俭、负责、勤奋和简朴。
在随后的两个世纪里,人们总是把本杰明关于这些美德的思想当成终极真理。然后查理·芒格站出来了。
查理原初只是本杰明的信徒,但很快开辟了新的境界。本杰明建议做的,到查理这儿变成必须做到的。如果本杰明建议节省几分钱,查理会要求节省几块钱。如果本杰明说要及时,查理会说要提前。和芒格苛刻的要求相比,依照本杰明的建议来过日子显得太容易了。
此外,查理还始终身体力行他所鼓吹的道理。在本杰明的遗嘱中,他设立了两个小型慈善基金,这两个基金的目的是要向人们传授复利的魔力。查理很早就决定这是一项如此重要的课题而绝不能在死后才通过项目来传授。所以他选择自己来做复利的活教材,避免(任何)可能削弱他的榜样力量的那些铺张的开支。结果是,查理的家庭成员体会到坐巴士长途旅行的乐趣,而他们那些被囚禁在私人飞机里的富裕朋友则错过了这些丰富多彩的体验。
当然,在有些领域,查理则无意改善本杰明的看法。例如,本杰明那篇《选择情人的建议》的文章,就会让查理说出他在伯克希尔年会上常说的口头禅:“我没有什么要补充的。”
全部符合我这些特殊要求的人只有一个,他就是查理。
芒格眼中的巴菲特
我想那些认为我是沃伦的伟大启蒙者的想法里有好些神话的成分。他不需要什么启蒙。坦白说,我觉得我有点名不副实。沃伦确实有过发蒙的时候,因为他曾在本杰明·格雷厄姆手下工作过,而且赚了那么多的钱。从如此成功的经验中跳出来确实很难。但如果世上未曾有过查理·芒格这个人,巴菲特的业绩依然会像现在这么漂亮。
人们很难相信他的业绩一年比一年好。这种情况不会永久地持续下去,但沃伦的境界确实有所提高。这是很罕见的:绝大多数人到古稀之年便停滞不前了,但沃伦依然在进步。伯克希尔钱多成灾——我们拥有许多不断产生现金的伟大企业。等到沃伦离开的时候,伯克希尔的收购业务会受到影响,但其他部门将会运转如常。收购业务应该也还行。
我想到那时伯克希尔的最高领导人应该没有沃伦那么聪明。但别抱怨:“天啊,给我沃伦·巴菲特40年之后,怎么能给我一个比他差的混蛋呢?”那是很愚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