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管理都是从认识自己开始的。
管理一个家庭,一个组织,一个企业,你首先要认清的就是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而且你要和周边的人形成有效的管理关系,因此你需要知道的是,在别人眼里你是个什么样的人,所以认识自己不是你觉得你是个什么样的人,而是别人眼里你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的思考】我们平时容易自认为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但多数时候,可能我们会把希望自己是的那种人,当成自己真的是那种人。我们容易把理想中的自己想成为的人,当成了真实的自己,从而看不到自己的不足,看不清自己,自以为自己很了解自己。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认清自己呢?“我是谁”这个哲学问题可能一辈子都找不到答案。但我在别人眼里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个问题相对容易找到答案。通过向朋友、同事广泛地真诚地征求他们对你的看法,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后,再思考你和别人的关系,和组织的关系。
1.MBTI测试工具
我们可能以前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看外界、看别人,但用来审视自己的时间太少了。
了解自己是一切管理工作的前提。性格改变不了,但是我可以想办法改变工作方法,所以做测试的意义就在于了解你自己以后,尽可能作一些积极的有效的改变。
【我的行动】MBTI测试应该是可以对自己画个大致模糊的轮廓,所以在网上找了MBTI测试题,测试2次都是ISTJ,不敢确定是否准确。担心由于自己的主观意愿,很多时候测试的结果可能是我想成为的那种人,而不是我是的那种人。但既然测试了,就详细了解下ISTJ的优势和劣势吧。具体分析ISTJ的劣势,尽量找出方法,积极克服。
(1)不注意微妙的人际信息。这个经常发生在我的身上,对人际关系相当不敏感,团队中的这种网状结构也了解不深入,只有充分认识并接受这种微妙关系,才能更好的维持团队的平衡,推动团队建设。
(2)有时表现得不灵活,僵化。这点感觉还好,可能是因为我所在的单位性质的缘故吧。体制内有很多东西太过于僵化,反而让我自己觉得自己还好,很多时候能灵活的都去想办法。
(3)相对更期望他人循规蹈矩,而不鼓励创新。骨子里还是害怕改变,担心改变会带来太多不确定,总是觉得困难很多,前路看不清。喜欢多看几步,报问题想清楚再行动,按照计划行事总是觉得心里才踏实。但现代人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哪里是看得清的,需要的是先动起来,小步快跑,边做边调整。这些道理都懂,可是感觉改变很难。
(4)忽略日常工作的长远影响。经常希望短期看到效果,而忽视长期的力量。持续坚持的能力有限,需要短期反馈才有动力。个人觉得是自己延迟满足的能力有限,也是对长期结果的思考不够,未能在思想上真正做到以长期目标为目标。希望培养自己把长期目标的分解为一个个短期目标的能力。
2.人格特质分析
“内控性人格”,遇到事情会觉得,都是个人能力和处世方式造成的,只要自己努力,事情就可以掌控。“外控性人格”刚好相反,一旦遇到事情,往往认为事情的出现都是超乎自己掌控的,是周围环境太过复杂导致的。
【我的思考】“内控性人格”的人更相信自己的决定和自己付出的努力,对事物发展的积极作用。对于自己当然是朝“内控性人格”方向努力。但一个团队中不可能都是内控性的人,如果能够适当地根据每个人的人格特质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可以提高整个团队的战斗力。内控性的人需要更大的授权和赋能;外控性的人是优秀的执行者,列出具体的关键人物或步骤,他们也会漂亮地完成。如何扬长补短是团队建设的关键,毕竟团队总是存在差异化。
3.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自我感觉良好”、“无知者无畏”、或者是“自视甚高”。学术定义:能力越低的人,越容易产生对自己过高的评价,至少会把自己的能力评价在平均水平以上;而能力较高的人,则会倾向于低估自己的能力。
【我的思考】据说绝大部分驾驶者都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在平均线以上。这是达克效应最典型的例子了。宁向东把乔布斯的“shay hungry,stay foolish”,翻译成“诚惶诚恐,保持敬畏”让人印象深刻。关于认识自己,宁向东提出的方法是“学会从他人眼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具体操作可以通过邀请10-12个人,请他们来描述你的3个优点和3个缺点,并尽量写出具体的事例,以及当时的情景,然后通过分析这些描述和事例来获得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印象。
了解自己的重要性,一点都不亚于经常看看业绩报告单,因为做人远远重于做事,做人的功夫就在于是否能在别人心目中建立起良好印象。做人,更能决定人这一生远行的距离。
4.情绪是第一生产力
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能力低的人,当你用相对简单的任务来考验他的时候,他会觉得大材小用;相反,当你换成复杂一点的事情,他又特别容易直接缴枪,士气低落到一塌糊涂。这就引出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建立起积极情绪,并用积极情绪去影响他人?情绪是目前我们人类最忽视的一个管理概念。以前你可能以为管理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决策,而决策又要靠所谓的“理性”,但今天我要告诉你的是,情绪才是决策过程中的主角。
情绪与决策如影随形,人不能脱离情绪来进行所谓的理性决策,人的所有决策都是情绪参与的结果。产生好情绪和产生坏情绪,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情绪管理的本质,就是要控制自己产生好情绪和坏情绪的比例。积极心理学建议大家好情绪和坏情绪的比例最好是3:1。如何保有积极情绪呢?多接触积极的人、积极的观念和积极的事物,也许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管理者更应明白,情绪才是第一生产力。管理者首先需要把自己的情绪变得更加积极,同时还要学会有意识的将这种情绪传递给员工。
【我的思考】我以前也从来没有思考过情绪管理这个问题,幸好自己还算是个情绪比较积极的人,但还是有很多时候会有抱怨,而且有时候为了表示自己的不满,还会不自觉地把对上级组织的抱怨情绪传递给团队成员,这个方面今后要特别注意。我可以代表团队去向上争取资源,但组织一旦决定就只能去想办法执行了。没有改变的能力,就要有承受的耐力。
关于如何在团队中传递正能量,带给员工积极情绪,营造好的工作氛围,目前我想到的应该有一下三个方面的工作可以做:
(1)首先是自己保持积极情绪。
(2)多和团队成员沟通,了解工作中的困难,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
(3)注意沟通技巧和方法,把自己变成能点燃别人的打火机。
当然这三点只是一个思考方向,具体每一点展开来又有很多可以深入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5.减少心力的流失
人的心力有限,所以我们会下意识节省心力,心理学创造了一个词叫“认知吝啬”来描述这种节省。心力如果比作一块电池,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锻炼心力:
(1)把电池容量尽可能增大。受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让你坐得住板凳。(我咋感觉自己受教育程度不高,捂脸)
(2)更重要的一点,学习如何使用它,让它的使用效率更高。
只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不放弃、不轻率、反复权衡,不怕浪费心力;而在那些小事情上,不要太计较,比如乔布斯常年只穿黑色套头衫和牛仔裤。
卡巴金提出的“正念减压”方法,类似于禅修的静坐冥想。研究发现,长期进行这类训练的人,脑部结构确实会发生变化,专注力也确实会得到提升。
【我的思考】生命的旅程是一场马拉松,要享受这个过程中的每一点美好,要平衡工作和生活。把时间花在最愿意投入的人和事上,这才是真的有意义的人生。
(这是我的学习笔记+过程中一点思考,写于180407,180430进行补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