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洛莉-伯顿在本书一开始就告诉我们,深陷内疚感的你并不孤单。事实上,很多外表光鲜亮丽、似乎过得很好的人,内心都在饱受内疚感的折磨,并深陷精神内耗中。所以在讲摆脱精神内耗之前,我们先要问自己:你究竟在内疚什么?
一、内疚感让人犯低级错误
我们从瓦洛莉自己的故事讲起。那是一个周三的早上,她五岁的小孩亚历克斯洗漱完毕,准备由妈妈带去公交站,乘坐校车上学。瓦洛莉会给亚历克斯带一杯冲泡好的牛奶麦片粥作早餐,让他在路上吃。但今天亚历克斯甜甜地说道:“妈妈,今天我能在餐桌上,吃我最爱的麦片粥吗?”
如果遵循理智,瓦洛莉应该回答:“不,今天不行。我们没时间。”要知道,现在距离正常下楼时间只有几分钟了,而亚历克斯吃饭向来很慢。但突然间,她的脑海里冒出了一些负面想法:“可怜的孩子,这么早就得上学,连顿安生的早饭都吃不成!”
瓦洛莉又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每天早上妈妈都会准备丰盛的早餐,有鸡蛋、熏肉、玉米粥,还有黄油烤面包和葡萄酱面包,还配有橙汁喝。每天早晨都是如此!那时候,她甚至都没把麦片粥当作真正的早餐!可现在呢?麦片粥已经成了亚历克斯的早餐标配!
一时间,瓦洛莉的内心充满了愧疚感。她温柔地对儿子说道:“当然了,宝贝。你可以在这里吃,但你得快点。要知道,我本来没打算让你在家里吃早餐。”然后,不出意外地,她们出门时就已经晚了好几分钟。
坐在车上,瓦洛莉屏住呼吸,绷紧肩膀,紧握方向盘,目光在时钟和道路上来回切换。谢天谢地,一路绿灯,她高速冲进了公交站点旁的停车场。突然,车子猛地颠了一下。砰!轮胎重重撞在马路牙子上。接着,她看到儿子要搭的校车慢慢驶出停车场,留下一路尘烟。
瓦洛莉倒了一下车,朝着校车追上去。但车子的轮胎至少瘪了一个,她能感到车子开始侧倾,并且听到瘪了的轮胎撞击沥青路面发出的哐当声。幸好校车司机看到了后面这辆赶上来的车,停了下来。瓦洛莉跳下车子,一把将儿子拽出来,小跑着把他送上校车。
瓦洛莉把车开进停车场,然后打电话给修车公司。她默默地坐着,身心疲惫。她得花6个多小时拖车,还要花800多美元的修车费用。她开始反思,一个原本美好无比的早晨,为什么后来变得一团糟?答案就是她被内疚感劫持,做出了错误的决策。
内疚感经常在我们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时,暗中作祟,操控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它会触发我们下意识的反应,总是向我们的大脑传递这样的信息:我做得不够好!我做得不对!我应该做更多的事情!我不配有这么好的生活!我应该道歉!
在那个早上,瓦洛莉坐在车轮瘪了的车里,被迫开始反思,过于强烈的内疚感会带来什么后果?答案就是,它会迫使我们放弃自由与快乐,它会让我们丢掉生活的宁静。
二、内疚困境开始大量涌现
瓦洛莉很快发现,内疚感在现代人当中,尤其是现代女性中普遍存在。有一次,瓦洛莉组织了一场教练工作坊,主题是“全职父母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参与者是来自全球顶级公司的女性领袖。
瓦洛莉先讲述了自己的故事,40岁才有了自己的孩子,一边陪伴孩子,一边作生活教练,并兼顾写书、旅行和创办自己的公司。她坦承自己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在平衡多重身份的过程中,总是充满了内疚感。她略带歉意的问道:“在座有人曾经感到过内疚吗?”
这个话题挑动着大家的敏感神经,人群中很快就有了反应。这群优秀的女性环顾四周,彼此对视,然后纷纷举起了手。她们的困境各有不同,但内疚的感觉如出一辙。
有位年轻的妈妈说,自己每个月都要出差一周。尽管丈夫把孩子照顾的很好,但很多人指责她:“你怎么能把那么小的孩子丢在家里啊?换了我,可做不到!”她也想在家陪孩子,但这就意味着放弃晋升机会,她不甘心啊。所以她生活在纠结中,内疚万分。
另外一位女士说,自己因为不能多陪父母而感到内疚。年迈的父母住在老家,时日无多。尽管自己总想去探望,但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小家,实在是太忙了。她眼含热泪地指责自己:“只是因为太忙就不能去看望年迈的父母,我这算什么女儿啊?”
还有一位三十岁出头的女士举手,说自己是家族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每当家里人遇到什么困难,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向她求助。所有人都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但她也有自己的生活,有时会无力救助,这时她就会感到内疚,因为老家其他人没自己过得好。
有位五十多岁的女高管则苦笑着说,自己是因为孩子不成器而内疚。这位高管早年离婚,独自带大了两个孩子。因为没有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所以她过于宠爱孩子,甚至在他们成年后仍允许他们住在家里。她指责自己,两个孩子之所以心安理得地啃老,都是自己造成的。
当人们站起来分享自己的故事时,其他人就会点头表示理解。瓦洛莉发现,大家的“内疚清单”真的很长很长:作为母亲的内疚感;作为子女的内疚感;作为老板的内疚感;因离婚而生的内疚感;因拖延而生的内疚感;因花钱而生的内疚感;因为自己有野心而生的内疚感……
工作坊结束后,瓦洛莉又面向更多女性展开调查:“你为什么感到内疚?”有65%的女性说因为没有养成运动习惯,64%说因为曾经做出的选择,还有62%的女性内疚于自己的饮食习惯。还有人因为乱花钱、效率低、努力程度不够、无法照顾孩子和老人等等。
内疚感是如此沉重,把人们压得无法呼吸,进而远离真正的自己。它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最大的精神内耗,人们渴望从它的魔爪控制下摆脱出来,不再苛责自己。
三、跟内疚有关的三大真相
那么,内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我们会在什么情况下感到内疚呢?《剑桥词典》这样定义内疚:一种因为做了错事或不道德的事情而产生的焦虑或不快乐的感觉。内疚不仅让我们情绪低落,也会带来一系列的身体反应,比如心跳加快、胃痛、恶心等。
《韦氏词典》则对内疚做出了两个有趣的区分:其一,内疚是人在犯下过错,特别是故意犯下过错后的心理状态;其二,内疚是应受责备的感觉,尤指那些由于自我想象出的冒犯,或自己觉得做得不够好时引发的感觉。
基于后一定义,内疚可以分为真实的和虚假的两类。前者是因做了错事而内疚,它敦促我们改正错误,此时内疚感就会消失。后者是在我们没有任何过错的情况下产生的,这种内疚感往往是无解的,是极度消耗能量的负面情绪。
所以瓦洛莉提醒我们,内疚首先是一个信号,而不一定是真相。我们的第一项任务是准确判断这个信号的真假。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如果误读了内疚信号,我们的回应方式就很有可能有害,会事与愿违。瓦洛莉那个被折腾得一团糟的周三早晨,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内疚除了是一个信号外,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负债。在希伯来语中,“内疚”也有“赎罪”之意。意思是说:我的过错伤害了你,我们的关系会出现裂痕,相当于我欠了你一笔债;我得修复这个裂痕,才算还清了这笔债务。所以,内疚这个词,也表示救赎内疚的祭品。
所以说内疚会让我们有亏欠他人的感觉,会迫使我们以某种形式予以付出,比如去做一些我们本来不想做的事。此时内疚往往会导致过度补偿,或原谅那些原本不该原谅的行为,或接受不公平的待遇,或大包大揽地负起责任,同时听任他人逃脱责任。
“亏欠”感也会体现为“我配不上”“我不应得”或“我做得还不够”等心理。这是一种自我抑制,让人们不敢接受更好的爱情,不敢去谈升职加薪,遇到机会也不敢迎上前去......它进而让我们无意识地把自己放在审判席上,判处我们有罪,剥夺我们追求快乐的权利。
最后,乐观地看,内疚也是一个机会,是我们改变自己、涅槃重生的机会。就像瓦洛莉,她意识到了自己的“内疚困境”后,开始与之抗争。她不再被内疚感耍的团团转,而是时刻警惕,并有意识地做出积极的回应。
瓦洛莉一步步推进自己的行动,比如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和期望,设定并强化自己的行为底线,跟自己或他人进行更有意义的对话;强化自己的信仰,实现精神上的成长,做更勇敢、更真实、更好的自己。不知不觉中,她发现自己已经走上正确的道路,并正在大踏步前进。
回首过去的种种改变,瓦洛莉不禁感慨万千:的确,内疚感很难彻底消除,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应对!最好的做法就是积极行动,摆脱内疚、解放自己,心甘情愿、充满渴望地去做一个完整而健全的人!
讲到这里,第一讲就结束了。我们讲到了内疚会劫持我们的情绪,诱导我们做出错误决策。此时我们需要一套工具方法,看清内疚的真相,找到积极的应对之道。下一讲,我们就聊聊这套工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