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忍不住记下来:
清人洪亮吉幼时,有一天在学塾的假山后洗砚,听到有人过来,以为是同学,便把洗砚水泼向对方。哪知道来人是私塾先生,不提防被他泼了一身的墨汁,蒙圈二字亦不足道先生此时的窘态吧。师道焉存?洪亮吉眼看事情不妙,心想逃不了了,要被老师责罚,抬眼望见墙边斜搭一把梯子,“嗖嗖”几下蹿上房顶。先生怕他掉下来出事,软言相劝让他下来。洪亮吉不,说先生现在好言好语,等他下来,必定痛打。不下,宁死不下!先生无奈,只好写了一封保证书。这还不算,直到先生用竹竿将保证书挑上屋顶,送到他手中,才算是让他爬下屋顶,化解了危机。
初看这个故事,我觉得好笑,想和大家分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髫年稚齿,创了祸还能让受害者写保证书向自己做出免责承诺,旷古少之吧!
笑完之后,忽然觉得小儿可爱,先生亦可爱的紧。中国人自古讲究师道尊严,师者,父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岂可轻易冒犯!况乎墨汁泼上先生身体,非但不战战兢兢、束手垂首,低眉认罚,竟然还让先生给他写免责保证书,令人惊掉下巴的是先生竟然欣然为之。实乃洪亮吉之幸之福!古代私塾先生手持戒尺,怒颜以向的威武形象倏然隐去,眼前浮现的是一位拖着发辫,眯着笑眼,摇头晃脑漫步课室,时不时摸摸垂髫稚子脑门儿的慈祥小老头儿。
难以放下的是师道威严,难得一见的是亦师亦友,亦庄亦谐。有时候因为学生课堂上公然指出来自己的教学失误而大发雷霆,给学生扣上大大的帽子,从此将这个学生打入另册,还时不时趁其不备突然揪出来“吊打”一番。其实,黄发小儿能有什么坏心思呢?不过一时口快,逞个能、显摆一下自己的小聪明而已,老师大可坦然受之,淡然处之,或可小小鼓励一番:为学,尽信书不如无书;老师非圣人,失误有之,口误亦不可避免,有学生敢于质疑,何故责之?
有一次课堂小练笔,要求“写人物对话时,不用“说”来表达”,简而言之就是五个字:写说不用说。因为是当堂练笔,考虑到我作为语文老师,每天站上讲台,讲课的,布置作业的,夸赞的,批评的,低落的,激昂的……各种“说”,也是为了让学生尽快动起笔来,我说,老师今天“牺牲”一下,做你们的“素材”,大家就按照“写说不用说”的要求,选择老师平常讲课啊,批评同学啊,高兴的,愤怒的等等某个你记忆犹新的瞬间,描述老师在那个瞬间的神态、语言等。为了让学生写出画面感和即视感,我说:“你们可以适当的夸张一下。”我还说,只要他们写得生动,写得有趣,我不介意他们在必要的时候“丑化”一下我。学生一听可高兴了,拿起笔,迅速地,兴致勃勃地就动笔写开了。10分钟后,交流。我发现,老师在他们的心中,不光是“老师”的一面,这一点从教室里此起彼伏的开心疯狂的笑声中可窥一斑。我也挺开心,为他们的放手一“写”,为他们的神来之笔。可听着听着,你就听出味道不对了,有几个小男生大概是听老师讲今天不管把老师写出什么样都不计较不发火,就着实地把我丑化了一番,夸张得确确实实过火了。我也笑,等大家笑够了停下来之后,我问他们:“这种写法对吗?问题出在哪里?”学生陷入了沉思,不一会儿就有学生顿悟,作文说话和为人一样,要有底线,过分的夸张就会变成人身攻击,如果是在人际交往中,可能是要付相关责任的。以这个事件为契机,正好和这帮正跌跌绊绊摸索世界的孩子来了一场关于“底线”的探讨。
我真的做到了说话算话,没有对任何同学假以辞色。我想,很多日子后,学生大概会忘了当时是怎么形容老师的,但一定会牢牢记住“底线”两个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