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先生是个宅男,也极少忆苦思甜。我问他“为什么不像别人一样喜欢回顾往事,说说过去的美好?”,他的回答是:他现在过的很好,为什么总是追着过往不放,而且他认为总是追着过往不放的人是因为现在过的不幸福。好吧,我就当这样的回答,是对我们家庭极大的认可。
我和他兜兜转转这么多年,虽已经有心灵和认知上的共识。但是对于过于宅的他,我们确实极少出门,哪怕是他老家郴州,也未曾正儿八经的去旅游过。朋友总说我,万卷书要读,万里路也要行。有时我也会和他抱怨,但后来发现,我的内心其实也不热爱旅行,所以也默认我们互为书友、学友这样的人设。
不过,我们虽不爱远行,但热衷于散步,尤其是每次回他老家。先生的老家原先是住在栖河附近(现在已经被开发成景区之一),后来婆婆要做生意便搬到了镇上。不过镇上和老家离的并不远,空闲时光,他总爱拉上我还有两个孩子去河边转转。先生外婆过世,是在老家安排丧葬的,饭席也安排在村委处,我们按照礼俗参加完葬礼便去吃饭。晚边子的太阳依旧火辣,房屋内的人声异常鼎沸,一时间唢呐喇叭声、司仪吼叫声、哀乐声等让大气宽敞的村委祠堂“热气”沸腾。一席饭下来,两个孩子已经汗湿了衣裳,先生看着我们娘三很不适应这样的环境,便提议带我们出去走走。
当然,我们知道此行另有目的,自然不会走远,只选择在附近的村庄转转。栖河的景区被开发后,这里的村庄也集中起来,有规律地坐落在周边,同时配有健身、娱乐等设施,农村的生活也是越来越好。我们沿着宽敞的小路,径直走到一处名为“致青春”的山庄。我家先生说,这里原先是一座小学,后来因为招不到生,改造成一个餐饮休闲会所。
山庄比周边的村庄高很多,依照地形原先这里应该是山,而后开采才有建筑。我牵着两孩子,爬了一个很大的坡才到达大门口。站在门前栅栏处,抬头眺望,视野异常宽阔,远处好似仙境般的云海和层峦叠嶂的山脉尽收眼底,瞬间让人心旷神怡。此时好想吟诗一首,可惜腹中墨水甚少,难登大雅之堂。孩子拽着我要我去里面参观一下,我便顺势拉着他们走进山庄。里面的布局依然是根据坡度设计,好似教室的房屋设置在最高处,沿着台阶,爬几个小坡便能到达。阶梯右侧零散的种植着几棵树,数量不多但很粗壮,形状不一,高耸入云,目测树龄至少70年以上;左侧有一大丛竹林,看上去年岁与左边相仿。我们沿着坡,爬到了最高处的小别院,院子的周围一边是小平房,另一边是二层小楼房。小平房保留着一年级、二年级的门牌,推进门去,看到教室被一分为二,但任然保留黑板、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字样。
绕了半圈,我们便出来,再一次来到了大门口。这次我们仔细端详的是门口的设计,这个庄主或许是一位从这个学校毕业的80后,他很用心地在两侧白粉强上都画了80后孩子最爱的跳方格、抓石子、打弹珠、骑二八大杠等场景,配上“致我们的青春”几个字,回忆感满满。我和先生感叹,自己老了,物是人非,这个学校还能有人有如此用心保留下来,但我的小学已经变成养鸡场了。先生说“你看你身后的两个孩子,能不老吗”?我一回头,老大凑过来说“妈妈不老,你还很年轻”。我有点难过又有点欣慰,心里五味杂陈。时间差不多了,我们该回去,走之前我提议和孩子在这里合个影,怀念青春年华的自己。
随着夕阳的余晖洒在"致青春"山庄的每一个角落,我们一家人在这片充满回忆的土地上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和笑声。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他们或许还不懂得"青春"的真正含义,但那份无忧无虑的快乐,正是我们所有人心中最宝贵的青春记忆。
站在山庄的大门口,身后是那些充满年代感的画作和文字,它们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唤起了我们对那些年月的深深怀念。我转头看向先生,他的眼中也闪烁着对往昔时光的温柔回忆。我们相视一笑,那份默契和理解,是我们共同走过岁月的最好证明。
"致青春"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追忆,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珍惜现在,拥抱每一个成长的时刻,就像这山庄一样,即使岁月更迭,依然能够保留那份纯真和美好。
最终,我们在这里留下了一张全家福,照片里,我们的笑容和身后的"致青春"几个大字交相辉映,成为了我们心中永远的风景。这不仅仅是对青春的致敬,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相信无论时间如何流转,那份对青春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将永远伴随着我们,带着满满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