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大海中央有一座“人人之岛”,岛上安宁的住着一百多位“初心部落”的族人。当他们生活了几万年的小岛在最近几千年里逐渐“沉没”以后,酋长和族人带着彷徨和焦虑被裹挟到了“孤独之岛”,从而开启了一段与祖先的内心喜好几乎相左的人生游戏,虽每日面向未来,却心盼从前,他们还能找到回家的路重返家园吗?......
前言部分 /续上:
2、大富翁游戏的风靡百年,带给我们三点思考:
(1)为何是“垄断”被风靡,而“繁荣”惨遭抛弃?
这款游戏最初设计时的两种玩法“垄断”和“繁荣”,有何重大区别。
前一种“垄断”玩法,侧重动态博弈。在游戏中,玩家通过投骰子进行移动位置,然后按机会购买地皮建造房屋,其他玩家在别人房屋前的格子停留就要给业主交税,后面越是占据资源多的玩家快速增加收入的几率越大,先“破产”的玩家则宣告失败,而只有活到最后的玩家就是获得最终胜利的“大富翁”。这个规则设计,就是典型的竞争性零和游戏,以自我利益最大化为准绳,核心是胜者为王、赢家通吃、少数人暴富多数人贫穷的游戏规则。
而第二种“繁荣”玩法,其基本规则核心是所有土地共有、收益分成。当场上最穷的玩家获得初始收益的两倍时,所有玩家才共同宣告胜利,游戏结束。这就是一种共同繁荣、共享财富、富人要帮助穷人的规则,也是发明者真正希望践行的规则。
大富翁游戏流传至今,为何第二种玩法已经近乎绝迹?除了在一些商业院校的沙盘模拟中会遇到类似的规则,广大玩家接触的基本全是以“垄断经营”为最终目的游戏。
原因是,人类玩纯娱乐游戏,本质上还是想要体验一定烈度的竞争、想体验胜者为王的本能快感,即使只有这种可能也要去尝试一下。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只要规则设计允许,人们就会很容易加入或被裹挟到“胜者为王”的游戏当中。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很明显是向往共同繁荣、和谐共处的美好社会生态(向往平等,不会被控制),但是在内心又渴望自己来垄断资源(当国王或最终赢家,控制别人),这是不是很矛盾啊?当人感觉有机会能成功“垄断”时,就奋不顾身参与争斗、抢当赢家。但一旦觉得成功无望、竞争失利,就极力想维护共同“繁荣”、维护利他优先的规则。
在游戏中人们都想通过玩“垄断”来过把角色代入的瘾,但在现实生活中真不一定都适应这种赢家通吃的规则,但可惜的是,现实生活中还没出现几个“繁荣”的游戏规则可以让大家玩。不管是游戏还是现实,人人都想着能“玩”别人,到最后发现多数人都是被“玩”的对象,庆幸的是,资讯发达的今天很多人可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2)当“垄断”的游戏规则,遇到“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两极分化现象),是指一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当推崇利益至上、胜者为王的规则,即使规则做到非常公平,就像玩游戏一样公开透明、绝对公平,但由于机会主义的存在,在一段运行时期后一定会产生机会不平均、教育分化、能力分化、财富分层的现象,有些人开始逐步占据先发优势,再由于“马太效应”的强化、助推、放大的效应,就导致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趋势不可避免,社会阶层分层在经历一个阶段后会被拉开并固化,有幸爬到金字塔顶尖的大富翁得以形成。这就和大富翁游戏里的最终胜利者一样,通过公平的规则运作,再加上一定的先发优势,假如他运气不是太糟糕的话,就会逐步牢牢占据高位和大量社会资源,并越来越难以撼动。
现实就和游戏一样,尽管规则很公平、你也拼尽了全力,但永远只有极少数人成为金字塔尖的大赢家、大富翁。为何会如此?因为《大富翁》游戏规则的设计,注定结果上只能赢家通吃,这不能责怪任何一个人,甚至不能责怪富人。何况现实中规则还不可能绝对公平!
(3)每个人都沉浸在游戏里,挥汗如雨的追逐极少数大富翁“名额”,但谁才会是最后的赢家?
在结果不确定时,很多人能做的只能是“只看结果、不管过程,甚至不择手段”,因为规则里写清楚了:胜者为王,败者寇。
看来,近几千年各类历史事件中“决策与权谋”的根本出发点、源动力可能找到了,那就是围绕顶端的“大富翁”而展开的“垄断游戏”,而没有采纳“繁荣”。
( 原创艰辛,请尊重创作人的成果,著作权归发表者,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