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调研成为新时代群众工作的“三维密码”

    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中,调查研究不仅是工作方法,更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金钥匙”。当调研工作真正成为领悟真理的“透视镜”、联系群众的“连心桥”、推动发展的“助推器”,才能解锁基层治理的深层密码,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大地落地生根。

    以理论之“光”穿透实践迷雾,让调研成为思想淬炼的熔炉。调研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更是深化理论认知的必修课。在浙江“千万工程”的实践中,党员干部带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走进田间地头,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火种播撒在乡村沃野;在贵州“组组通”硬化路建设中,调研团队对照新发展理念,在崇山峻岭间丈量出共同富裕的坚实步伐。这些生动实践印证,唯有将理论学习与实地调研深度融合,才能打破本本主义的桎梏。建立“三同步”学习机制,让调研过程成为理论武装的移动课堂。推行“田间课堂”制度,要求干部在走访时随身携带理论书籍,利用农闲时段与群众共学党的创新理论;开展“红色沙龙”活动,组织调研组成员结合实践案例开展理论研讨;创建“线上理论加油站”,通过短视频、微党课等形式推送最新理论成果。在江苏华西村,调研组创新“理论+实践”双螺旋模式,既学习乡村振兴战略,又研究集体经济发展,使理论之树在实践中常青。

    以初心之“线”编织干群纽带,让调研成为血脉相通的工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调研的本质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在脱贫攻坚战中,驻村干部“五天四夜”工作法架起党群连心桥;在疫情防控期间,“网格员日记”记录着干部与群众共克时艰的温情故事。这些实践启示我们,调研不是单向的“信息索取”,而是双向的“情感交融”。构建“三贴近”调研体系,织密党群关系网。实施“群众联络员”制度,每个调研组配备群众代表,确保民声直通决策层;建立“民意直通车”平台,通过扫码留言、院落议事等形式收集群众诉求;开展“换位体验”活动,干部定期以普通群众身份参与基层服务。在山东寿光,调研团队首创“蔬菜大棚里的民主恳谈会”,干部与菜农同劳动、话发展,让调研现场充满泥土芬芳。

    以实干之“犁”耕耘发展沃土,让调研成为破解难题的钥匙。调研的价值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调研组通过“解剖麻雀”破解跨省协作难题;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里,“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果清单”的闭环机制成效显著。这些实践证明,调研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推动发展的“施工蓝图”。打造“三闭环”工作链条,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发展实效。建立“问题发现-对策研究-成效评估”的完整闭环,在河北正定,调研团队针对古城保护难题,形成“数字赋能+文化传承”的解决方案;在福建宁德,通过“四下基层”升级版,将调研收集的民生诉求转化为具体项目。创新“项目攻坚专班”机制,针对调研发现的难点堵点,组建跨部门攻坚小组,在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中,调研成果直接催生了政务服务的迭代升级。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调查研究正成为新时代群众工作的“三维密码”。当调研者以理论之光照亮前行之路,以初心之线编织干群同心结,以实干之犁开拓发展新天地,必将在新征程上书写“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壮丽篇章。让我们以调研为舟,以理论为帆,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中破浪前行,让中国式现代化的航程更加稳健而有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