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读安妮宝贝的《且以永日》,这次的主题是父母。
记得每次写文章里要提起父母时,我都是用“父亲”“母亲”称呼,大概是心里带着一份敬意,不希望在其他人面前表现得太过亲昵,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与父母的关系已如同朋友般,有时我甚至会去教导他们,但是我知这份改变的背后是我对他们的一种理解和尊重,以及他们开始对我的一种依赖和不强求。
年少时,只觉父母管教甚严,不通情理。成年以后,回想过去,也觉自己有时无理取闹。可细想,若不是因为经历过知道了自己的错误,大概就不会生出如此多的想法和成长。
下面对节选一部分书中的观点,并对其做的一些感悟。
安妮说,“逐渐明白父母对自己的爱,是唯一不会有条件和计较的感情。但他们却已经苍老,并开始离去。”
我的理解:生老病死已成常态。但一想到这些事会发生在自己的父母身上,心里就会生出一股害怕和难以接受的情绪。二十几岁的成年人,在父母眼中仍是个孩子,是他们无条件和不计较的对象。可与此同时,你会发现父母也成了你的孩子。会主动打来电话诉说他的烦恼,会听从你的主意去做事买东西,甚至会向你说起别人的不好。这一刻,卸去了父母的担子,回归到原本的自己的他们,以及长大成人,担负起大人的角色的我们,是否终于懂得了父母呢?
安妮说,“父母也是有着天生弱点的大人。他们之间的爱,并不是理所当然,一样需要彼此相知。”
我的理解:小时母亲常与我抱怨父亲的种种,带着怨与恨。长大之后,他们的关系慢慢和解,将恶劣的外壳软化,终于肯将内心那份柔软袒露,我曾想是否是因那时他们还年少,不肯放下面子和泄露任何软弱,所以用伤害的方式来表达对爱的不满意,失去了理解、忍让、平和。以前一直以为父母任何一方肯定有对错之分,但现在我才突然明白:他们之间的争吵、怨恨,是因为彼此都不是完美的人,而生活本身就琐碎无趣,嫌隙是绝对会有的,所以如果磨合的不够好就会横生许多枝节。可是他们还能够愿意生活至今,就足见这份感情的拥有者在时间长河里已经学会了相互宽悯。
安妮说,“我来自他与她的体内,遗传他们的基因。继承他们的意志。若其中任何一个人有变,那么出生的人都不会是我。我们是世界上唯一能够信任和等待的亲人。再无其他。”
我的理解:血脉是一场缘分开始的联结。从降临到成长,在无数日夜里陪伴彼此,无论将来是否可以一路走下去,但某一天你会发现在父母身上曾经不喜的东西会一点点从你骨子里表现出来,带着一种固执的留在你的世界里。
安妮说,“要真正去爱和尊重我们的父母,一样需要时间。需要成长,或有能力,因为爱和尊重并不是天性。它来自人性深处的宽悯和理解,是一种力量。要逐渐地才能得到它。”
我的理解:书里有句话“儿童除了天生的依赖和需索,其实并不懂得爱别人。”他们想要的是更多的关注和给予。大部分人的年少时期也处在混沌中,依旧不理解爱与恨,但知道喜欢与讨厌的含义。直到成年之后,拥有了经历,获得了正确的观念,学会了理解、宽容、怜悯、爱等等这些人性里的百味,才会开始真正走上一条成长之路。
人活这一生,经历的过程是反复的。比如出生、读书、工作、结婚、生子、老去,大多数人的命途是如此走的,只是其中的过程或者选择走到的哪一步有个体的差别,但回归到世界这个大的格局来看,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条的行走者,无法逃离和挣脱。
但唯一可以做的努力是:学会接受和学习,至少当我们有了下一代时,可以更好的教导和帮助他们远离某些错误,以及成全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