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尚书·五子之歌》的余音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箴言穿越千年时空,始终警示着治国理政者要重视基层根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基层组织建设视为生命线。从井冈山时期“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创新,到延安整风运动中整顿基层党组织的实践探索,再到改革开放后“三级联创”活动的深化拓展,历史长河中的每一次重大跨越都印证着:唯有夯实基层基础,方能凝聚磅礴伟力。
以史为鉴,在传统治理智慧中汲取养分。《论语·为政》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论断,揭示了领导力的核心在于德行感召。北宋名臣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提出“固邦本”的基层治理方略,强调“择郡守、举县令”的重要性。明代王阳明在赣南推行《南赣乡约》,通过基层自治组织实现移风易俗。这些传统智慧启示我们,基层党组织既要成为政治引领的“定盘星”,也要做好服务群众的“贴心人”。在脱贫攻坚战中,云南独龙江乡党委带领群众“整族脱贫”的实践,正是传统治理智慧与现代治理理念的完美融合。
与时俱进,在制度创新中锻造组织韧性。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延安时期,我们党通过“三三制”政权建设,实现了基层政权的包容性与先进性统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发展,彰显了基层治理的制度生命力。浙江省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将党支部建在网格上,使组织触角延伸到社会治理末梢。这种“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的组织效能,正是《孙子兵法》“治众如治寡”理念的现代演绎。制度创新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传承中实现创造性转化,使基层党组织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知行合一,在实践熔炉中淬炼过硬本领。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提出“知行相资以为用”的实践观,这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不谋而合。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战“三害”时创立的“蹲点调研”工作法,杨善洲扎根大亮山二十载铸就的绿色丰碑,黄文秀用生命践行的驻村诺言,无不印证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真理。新时代背景下,北京“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上海楼宇党建新模式等创新实践,正在书写着知行合一的新篇章。这些生动实践告诉我们,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能力最终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上。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重温《盐铁论》“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古训,更觉基层治理需要精准火候。基层党组织建设既不能“大火猛烧”搞形式主义,也不能“文火慢炖”错失良机。唯有秉承“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治理智慧,在守正创新中提升领导能力,才能使党的执政根基坚如磐石,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汇聚起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这既是对历史智慧的传承,更是对时代命题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