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好!今天我和孩子奶奶就请假过来住在江夏这边了,谢谢您……”手机一震,我就看到了这条信息,心里突然油然而生出一种和鲁迅先生的共鸣: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可能这八个字有些过度了,但那一刻,我真的觉得昨天晚上和这位家长沟通的90分钟时间,都打了水漂。
事情的起因是由于疫情,我们这种寄宿制的学校建议居住非江夏区的家长尽量中途不要接孩子走读,主要就是为了减少人员流动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
所以,当我把这种情况告诉家长的时候,她告诉我,自己答应过孩子:不论发生什么情况,一定接她回家过夜。
这个孩子快10岁了,属于女生里唯一一个还没有真正独立的孩子。如果哪天父母没有过来接她,孩子会眼泛红光哭一天;更严重的是,她会以“破罐子破摔”的势头去应付学习和生活。比如:数学试卷上的所有答案都写8,英语的所有答案都写yes,语文的字不仅龙飞凤舞更张牙舞爪……每当此时,孩子的母亲总会就范。
她找各种理由跟我申请一定要把孩子接出去过夜,作为班主任的我无法左右家长的育儿方法,也只能应之任之。久而久之,孩子的独立性越来越差,对家庭的过度依赖使得孩子成了学校里的“鼻涕虫”,孩子们也大多不愿意和她一块玩儿。
疫情反复的情况下,各个学校都开始上网课,我们学校属于安全区,所以提前返校恢复上课。于是,当这位家长又想接孩子的时候,一出于安全考虑,二出于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我建议家长可以暂时不接。
家长从孩子的儿童成长开始和我沟通到了她现在的状态,声称孩子对自己的依赖也令她无奈,又苦于自己束手无策,每次都只能依着孩子的性子来。我和她沟通了近90分钟,终于说服她可以让孩子尝试着独立。
考虑到孩子的情绪,我们也想好了后招,如果孩子实在适应不了,家长再过来接。没想到,这才一个晚上,家长就变卦了。。。
尤记得今年的大会上,有个领导说过这样一句话:这段时间他学会最深的一件事情就是,不要以为所有人都和自己一样坚强。
此时此刻,我便深有感触。可能我能理解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却无法理解那位家长内心对孩子的依赖,可能家长自己都不知道,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依赖她,而是她放不开孩子。
但,我已经做了所有我能做的,如果做不到与她共情,至少尊重。
这本就是他人自己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