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难懂。难懂就列表。
1.萨特自己的生活是他哲学的最好证明。特立独行,自由选择,看清真相后积极行动,与生活鏖战。之前聊尼采,说超人,尼采应该会同意,萨特是超人。
2.萨特19岁考入法国最富盛名的高校,少年天才,以哲学研究扬名天下。但他也花大把精力写小说和戏剧,顺手拿了个诺贝尔文学奖。不过,萨特没去领奖。
3.萨特和伏波娃相爱一生,签下惊世爱情契约:彼此作伴,但永不结婚,可以有各自的情人,但必须对对方坦诚。合约有效期为两年,可续签。总共续签了51年,直到萨特去世。白纸黑字的契约,绑定出爱情的自由。
4.萨特是他所处时代最杰出的公知。与今天的纯键盘公知不同,他既呼喊也奔走,同时用笔和行动践行自己的理念。办杂志、立法庭、反越战、发传单,萨特生前在法国的影响力逼近启蒙时期的伏尔泰,死后送葬人群万人空巷,人民如当初送别雨果般送别他。
5.如果萨特生活的核心词是独特与勇敢,那么他哲学的起点就是虚无与自由。先说虚无:萨特发问,一个人和一个杯子有多大不同?类似哲思拷问过近代几乎所有的先贤,到萨特这里,答案指向意识。什么是意识呢?“意识总是对某物的意识”。不妨把意识理解成镜子,有外物出现,镜中才能成像,无外物出现,镜子本身空空荡荡。萨特受到启发,逼问一步:没有外物时,意识又是什么?
答案了然、惊悚:正是虚无。
存在即意识,意识却是虚无,合并方程,萨特说,“存在就是虚无”
6.但人都讨厌虚无,总想找到某物,定义自己的本质。比如现代人总是身兼多重身份,是职员,是父亲,是儿子,是爱人,是朋友……压在一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但如果全然剥离这些身份,则又丧失自己的本质,落入“我是谁”的空虚焦虑,体验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苦。
那就只好找寻自我的本质了。存在是虚无,虚无就得找本质,萨特又证:“存在先于本质”。
7.人总要不断为自己找寻本质,而人是不会满足的。王尔德说:生活中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没有得到我们想要的,另一种是得到了。古人说:欲壑难填。萨特总结:人总有徒劳的激情,总在追逐。
8.和尼采一样,面对人生的虚无和徒劳,萨特却并不悲观。尼采相信人的生命本能,萨特寄希望于人在追逐中的自我尊严。既然没什么本质,也就没什么束缚。“人永远不会‘是’什么,而是永远都正在‘成为’什么。”
如此意义之上,人是自由的。到此,萨特终于完成存在主义的核心论证:自由的根基是虚无。步步惊心,步步扎实。
9.萨特哲学还有推论。人虽自由,但自由是沉重的负担。因为你做了所有的选择,探索了所有的边界,所以你就必须承担这一切的后果。“因为上帝/父母/道德/原则让我这么做”至此通通失效。你生活,你选择,你负责。
10.你自由,我也自由。你选择,我也选择。你为自己的生活负责,我也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但是,你我之间产生联系后(谁又能遗世独立?),谁来掌控生命的主导权?萨特说,此题无解。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但我们无法实现共同自由。大家只好争夺主体性,“他人就是地狱”。人最后只能孤独面对自己的选择。
11.七分积极,三分孤独。萨特像超人那样追逐自由,不受虚无羁绊,不顾他人评判,潇洒,独行,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