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8月20日
课前秀1:某日蹭同事的车上班。我是个不喜欢浪费时间的人,也希望在和同事的同行中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关于公司、关于行业。希望能碰出思维的火花,为自己的工作找到一些启发。刚上车,简直没话聊,直接聊工作吧,发现氛围不对。而且按以往的沟通经验,直接聊工作,对方也不一定会和自己聊出点什么有水平的内容。
不如就聊聊家庭吧!
但是这是我第一次和别人聊家庭啊!尴尬到说不出口啊!我是说“嫂子”还是叫“你媳妇”啊!
但是这是在车上啊!这么密闭的空间再不聊点啥就尴尬了啊!
那就硬着头皮上吧!
“你家小孩最近怎么样,身体还好吧?”——我鼓起勇气说到。
“嗯,不错,最近*****”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互相的寒暄沟通。
神奇的是,气氛也渐渐轻松、缓和。
偶然聊到夫妻两人工资,就顺口一转,转到公司的某些话题,就这样顺利的得到了自己想听的话。
课前秀2:最近处于公司动荡期。大家的交流内容也多包含公司变化。最近和某同事在食堂吃饭。对方是百晓生,我一直想从对方口中套出点什么情报。但是直接问也不好。恰巧高温假刚过,就聊聊假期吧!
神奇的是,气氛也渐渐轻松、缓和。
当然,后续的事聊的不算顺利。但不影响我的总结。
分析:关于商务沟通,或者说任何有目的的沟通。最关键的是聊出对方的想法或者聊出你想知道的问题的答案。但是在沟通时,需要判断时机。这个时候是不是抛出问题的正确时候?对方会不会坦诚的回答问题?如果不是BEST TIME,你需要一些前奏。聊聊无关的内容,双方放下戒心,营造坦诚、互信的氛围。然后抛出问题。寻求答案。当然,最后你会发现,聊了1个小时,关键内容也就20分钟,但是剩下的40分钟确实更加重要的。不止面谈,电话沟通也是如此。
改进:谈资(人物的针对性谈资);那么最关键的是怎么与客户发生话题共鸣?
初次见面:根据对方的讯息(声音、朋友圈、谈吐等片段讯息),形成人物画像。判断该类人群的大概率关注话题,比如30岁的男人,聊家庭、教育;40岁的男人,聊政治、时事;20岁的男人,聊学校、兴趣。跟女性聊什么,我还没想好。
如果已经见过面,则需要更多了解对方的职业背景,职场诉求,个人爱好等。每次拜访前,准备材料,投其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