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防火、防盗、防妈宝。”
这句话虽然说得有点夸张,但是道出了一个真相,在婚恋时,“妈宝男”往往是不受女性欢迎的对象。因为女性除了要面对老公,还要面对一个“隐性的第三者”。
不知道你有没有以下的一种或多种情况?
做不了任何决定,什么都要问妈妈,包括今天穿什么衣服,盖多厚的被子;
和女朋友恋爱,发生任何问题,第一时间会告诉他妈妈;
习惯性地依赖妈妈,张口闭口就说“我妈说”;
逃避自己要面临的各种责任,并把责任转给妈妈承担;
和妈妈没有明显界线,甚至还在一张床上聊天。
如果存在这些情况,你大概率就是那个被防的“妈宝”。
所谓“妈宝”,指的是什么都听妈妈说,缺乏自主思想的成年男人。
婴儿因为要喝奶,离不开妈妈;但是有一些成年男人,早已过了喝奶的年龄,却依然离不开妈妈,心理未曾“断奶”。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锦囊主题就是:觉得自己是妈宝,怎么做到心理断奶呢?
01
妈宝男的形成:多与养育方式有关
首先我们来看看,妈宝男是怎么形成的。
大多是因为养育方式造成的。
这个养育方式的特点是:家庭中母亲占主导,父亲缺席,母亲对孩子过于溺爱。
这里所说的缺席,有几种情况:
一种是“物理”缺席,例如父亲与母亲离婚离开家庭,或者长期在外地工作;
另一种是“心理”缺席。虽然父亲也在,但是母亲比较强势,父亲说不上话,无法很好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
我有个小学同学,他小时候家里不富裕,爸爸也出外工作了,但是母亲对他非常溺爱,基本是“要风给风,要雨给雨”,如果他要月亮,他母亲也会恨不得把天生的月亮也给他摘下来。
我用四个“四字词”来形容这种养育方式:
无限宠溺——他想要个变形金刚,他母亲省下几个月工资给他买;
事事包办——从来不让他去洗碗、扫地,怕弄脏了他的手:
从不批评——不管他做了什么,他母亲从来不批评,有一回他和同学上课说话,她坚信一定是同学教唆他儿子的。
控制过度——上了大学后,他母亲要求他每天打半小时电话给她,事事要进行汇报。
这种养育方式下,他对自己独立做事缺乏信心,无法决策,不敢承担风险,样样都要问妈妈,哪怕是已经出来工作了,仍然习惯性地依赖妈妈。
他与母亲,已经成为一种共生的关系,互相依赖,谁也离不开谁。
其实,这种养育方式,并不少见。因此,“妈宝男”,也并不是个例。
02
“妈宝男”的世界,没有分离
心理断奶期,是指青春期到青年初期这一年龄阶段,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它意味着切断孩子和父母在心理联系上的“脐带”,构建自己独立的心理世界。
但是有些人,比较难做到“心理断奶”,这就是“妈宝”。
他们不愿意放弃母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不愿意动脑筋思考前程,不愿意为自己所做的一件负上责任,即使成人了也还是不成熟,无法独立,进入婚姻后,要维持好,也比一般人难一点。
但是,他们也从“不断奶”中得到了一些好处——不成长,就不用负责任,就可以永远依赖,这看起来多好啊,不是么?
“妈宝”的背后,通常藏着一个不愿意放手的妈妈,以及不愿意放手的孩子。
其实,妈妈和儿子关系的目标,应该是帮助儿子思想成熟,让他能更好地照顾自己,同时让他的能力不断提升。
亲子之爱,是唯一指向分离的爱。
根据李中莹的说法:
每一代生命传承的过程可以细分为:成年(心智成熟)——谈恋爱(选中对象)——结婚(成立家庭)——新生命诞生——父母照顾下成长——成年,重复上述过程。
在离开妈妈之前,我们需要提升照顾自己的能力,包括对世界事物的了解,有成熟的思维能力,可以做出好的选择,面对困难能想出解决方法,和别人相处时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如果成年了,仍然非常妈宝的话,就需要主动去改变了。
03
“妈宝男”如何改变自己?
觉得自己是妈宝,如何心理断奶呢?有三个方法。
1、建立边界感,给自己留下自我成长的空间
边界感,是指对界限的判定或重视程度。
根据百度百科,当一个人欠缺边界感,他/她可能会无意识地常常把自己的事托付给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该有的界限,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边界。
越是亲密,越需要界限。你需要区分哪些事是自己的,哪些事是别人的,为自己的事负起责任,不要轻易“越界”。
和妈妈之间,虽然很亲密,但是也是要建立边界感的,这并不是隔离,也不是推开妈妈,而是一种对双方的保护,以及为自己成长创造条件。
建立边界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创造“距离”。
这个“距离”可以是物理距离,也可以是心理上的距离,在这个距离设定后,不会有事没事都去找妈妈商量,不那么容易受到父母的影响,也不那么容易去依赖妈妈。
同时,你需要创造自我成长的空间,让自己有机会独立地去面对人和事。
2、打破不合理的信念
不想再做“妈宝男”,还需要打破不合理的信念。
根据埃利斯的情绪ABC理论,我们的想法,决定了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后果。
不合理的信念,会带来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后果。
可能在你的信念里,会存在这样的假设:我必须去问妈妈的意见,否则我一定会把事情做砸。
这时你就需要替换一个合理的信念:我可以去问妈妈的意见。如果我不问妈妈的意见,我也可以把事情做好。
如果在认知上,你无法相信自己能独立完成,那行动上同样也是相同的结果。
3、提高“我能行”的自我效能感
可能你已经习惯了依赖,觉得离开妈妈的参与就不行,就需要提高“我能行”的自我效能感。
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
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去完在某项目标或成果的自信程度。
成功体验越多,自我效能感就越强。你需要去创造一些小小的成就,来证明自己也能独立地把事情处理得很好。
比如说,你要去布置一个租来的房子,就可以自己试着去买个窗帘。
通过小小的成就,你能增加自信,相信自己能行,也就不会那么依赖父母了。
而一个又一个的成就,能让你慢慢地实现“心理断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