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发展,遵循着历史的轨迹,也正是如此不断进化的历程,成就了它无可替代的魅力。每每闲谈之时,说不完的茶里茶外。今天我都跟鹏哥讲,茶,可以喝一下午,要是喝一下午水,那就够呛。当然,万物皆有上下高低之分,今天,不妨聊聊唐宋时期,人们是怎样品茗论谈,那时候盛极一时的斗茶文化,又是怎样的风采各异。
斗茶,唐时有称“茗战”也有称“斗茶”,宋时则称作“斗茶”,是当时人民品茶的最高形式,那时候茶艺,茶文化,茶叶评比皆包含于其中。据记载,斗茶起源于唐朝中期,唐朝有无名氏《梅妃传》记载:“开元年间,玄宗与妃斗茶。顾诸王戏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今斗茶又胜我点’”每逢春天新茶竞相争锋的时候,茶农茶人便相邀于茶馆或者开阔街头展开一番高下之争。
斗茶起于唐,但宋朝却是斗茶风气最为高昂的时期,宋时好茶,尤其宋徽宗年间更是讲斗茶带入了一个高潮。宋徽宗所著《大观茶论》谈到:“天下志士,励志清白,竟为闻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箧笥之精,争鉴裁之别,……不以蓄茶为羞。”还盛赞此举谓“盛世之清尚也”连皇帝都如此尚茶,这也成就了当时达官贵人与平民百姓共同创造的斗茶文化。
斗茶,其场所可以亭台楼榭,也可以茶馆餐厅,更有街头立足论道,可见当时的尚茶之风。斗茶的高下,大多三局两胜制,每局的计量单位称之为“水”,不如张三赢了两局,叫做赢了“两水”,而李四赢了一局,也叫赢了“一水”,统计下来,可以称作张三的茶赢李四的茶“一水”。
斗茶讲究茶叶的新嫩等方面,胜负则由汤色,水痕决定。当然穿插于斗茶之间的“斗茶令”(参照行酒令)和“茶百戏”(参照咖啡图案)更是一番乐趣。
茶叶的品质决定了汤色的层次,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依次排下。这里面当然有一番说道,汤色纯白表示茶叶鲜叶肥嫩,制作工艺恰到好处,算作极品;偏青色,则蒸时火候不足;偏灰,则说明蒸时火候过了;颜色偏黄,则说明采制不及时。这种标准对于现代的绿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再看水痕,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饮用前先要将其碾碎成粉末,如果研碾细腻,点汤恰到好处就会泛起汤花且聚齐持久,汤花颜色有茶汤颜色决定,再看汤花聚齐时间,汤花消散则在茶汤与盏相接之处出现水痕,水痕出现的早晚就决定了此次点茶优劣依据之一。这便成了当时鉴别茶叶好坏的一种盛行又具有广泛意义的方式,有些评茶的味道。
宋以后,元代斗茶之风稍减,但仍流行于世,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1254—1322年)就做有《斗茶图》,明以后,太祖朱元璋罢团为散,开启了中国的散茶泡饮历史,人们品茶崇尚雅趣便少有斗茶,从而斗茶之风渐弱。现在人看来,斗茶,开创了当今茶道、茶艺的先河,如今的品茶,评茶,很大的程度是由斗茶演变而来。历史上许多名茶的产生都与斗茶有着间接或者直接的关系。所以,斗茶,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起的作用也是茶学界高度认可的。
文化的发展,有着历史的痕迹,茶文化也不外如是,当我们用当下流行的方式喝茶的时候,不妨再回望一下古人的风气追求。我想,传承的魅力,就是懂得尊重历史,敢于创新未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