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九边老师的《向上生长》,谢谢九边老师,这本书对我很有用。
书中给我触动最大的就是“承认自己是普通人”的观点。
这是读完这本书最大的启发和反思。以前我也有点自命不凡,总觉得命运不公,没给自己机会,如果重新来过,自己就怎样怎样,那只是自己的想象,不改变自己的认知,回到从前还是老样子,经过了风吹雨打,我终于服气了,我确实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因为我做成的每件所谓的“大事”都是以十年为期限的。
九边老师下面这段话我看完后哈哈大笑,说得浅显易懂,要做起来真不容易。
我对另一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也就是天赋。相信大家跟我一样,不管做什么事,如果做一段时间,没什么感觉,也不太顺利,就开始怀疑自己没天赋。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你一个普通人,你有啥天赋?你最应该考虑的问题是:
一、现在是慢启动阶段,要什么自行车?
二、数量都不够,要什么效果?
把这个逻辑继续推广,大家就明白了,放在哪里都合适。
谁年轻时不是具有远大理想,总觉得怀才不遇,不能低估自己,我们要做大事,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屑去做。但现实很骨感,成功不是喊口号就能实现的,必须脚踏式地去做,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忽略“简”,却认准了“难”,因为我们自命不凡。
每到寒暑假,孩子们更辛苦,各种课后班纷至沓来,都奔着成名成家去的,有几个是从孩子兴趣出发去学习的?自家的孩子要不报几个班都不好意思,那不就间接承认孩子普通了吗,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十二年寒窗苦读,结果为什么千差万别,就是因为大多数家长高估了自己的孩子,尤其是那些混得不好的父母,更希望通过下一代来改变家中的颓势,孩子的压力多大,而且总是和别人家的孩子攀比。
通过观察和了解,我发现每次考试后,家长没有几个高兴的,为什么呢?不满足啊,那考班级第一的呢,应该高兴吧,不行,班级第一,还没考到年级第一呢,年级第一,还没考到全市第一呢,没完了,想想孩子都要崩溃了。
高三的学生没有补过课的凤毛麟角,效果如何,高考成绩在那摆着呢。其实如果把教材上的知识弄懂,课后的习题重复练习,会的就不用看了,不会的经常错的汇总到一起,刻意练习,考上普本还是很容易的。盲目的补课一点用途都没有,因为基础的知识都没掌握,只是白白浪费时间和金钱。
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人之常情,一点错都没有,但是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要因材施教。
小汽车不是战斗机,它无论如何也表现得不像,而且容易断轴,连汽车的价值也发挥不出来。
其实承认了自己是普通人后,真的很轻松,这样就不会对自己的所做所为过多自责和失望,和“内心的小孩”也能很好相处。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是68%的一份子。
承认自己是普通人就可以消极对待,甚至躺平了吗?当然不是啊!
一生有三次妥协:第一次是意识到父母很普通;第二次是意识到自己也很普通;第三次是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原来也很普通。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这个看法不言而喻是正确的。
承认自己是普通人,但要做不普通的事。
普通人经过努力,笨鸟先飞,也能成为不普通的人,像我非常佩服的新东方的俞敏洪校长,高考考了三次,一次比一次好,最后考上了北大;还有粥左罗老师,一位最普通的农村家庭出身的90后,通过读书写作改变命运,现在成了年入百万的新媒体“内容超人”。
最近我加入了好几个社群,那里的小伙伴们大多数是90后、00后,他们太拼了,每个人都积极向上。每天早起读书、写作。爱运动,爱分享,都是斜杠青年,真是让我太佩服了,。
所以,看看身边优秀的人,也曾经是和你我一样普通,对成功的定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只要我们不好高骛远,不急于求成,就会不断进步,达到成功彼岸!
九边老师说我们做事的目标,最好选择在“训练区”,“舒适区”容易产生惰性,原地打转,而直接跑到挑战区去,难度太大,几个回合下来,你就失去信心了。
把大目标分拆成一个个小目标,目标定得要低,先让自己有兴趣,比如每天读书10分钟,每天写作100字,每天锻炼5分钟,背5个单词等等,也就是培养微习惯,做着做着不自觉地就超额完成了任务,明天就会有动力去行动,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前功尽弃,又被打回原点,这是我曾经的深刻教训。
承认自己普通吧,这没有什么不好。当你承认自己普通的时候,才能够选对正确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