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然【养生修道有成】,莫如【返观自心凝神】。
故祖师有云:
学道先须识自心,自心深处最难寻。若还寻到无寻处,始信凡心即道心。
纵观世间纭纭众生、茫茫人海,大多自睁眼起,便从早到晚地忙忙碌碌、寻寻觅觅,竟不知道这颗【心】往哪里去了。
即便有知道【存心】的人,又多用强迫压制的方法收心。用强迫压制的方法收心,虽有一时之微效,久之反而会伤害自己的心。
阴符经说:
心火生于肝木(肝木生心火),怒火生发且能够克制的,唯有心才能做得到。
人之【真心本性】极其灵活而且神奇无限。应当平和它的本性,顺着它的机能来存养。
只有做到不让这颗【真心本性】有一毫的放纵逸乐、一毫的勉勉强强、一毫的间隔阻断。这才可以说是养心的方法!
这即是孔子所说的【止于至善】;老子讲的【似或存】;佛家的【观自在】。
因为人的神在心,而心的机关在眼睛。一旦眼睛在里面,心也就随之在里面,因此称为【观自在】。
【观】就是返回自己的内在观照觉察!
所谓的【自在】!不是名闻利养、毁誉称颂的满愿与富足,而是自己的【真心】无忧自在!
人如果【反观】既久,不但心在,而心竟然定了。神气一定,恍若刚刚醒来,真像天地交泰。其玄妙真的难以用言语表达了。
《太上老君说了心经》曰:“我从无量劫观心得道。”
你看今天太阳落山,室内的黑暗从哪里来?
及至燃火点灯时,这个暗又到哪里去了?
要知道灯没有驱逐黑暗的道理,黑暗同样没有畏惧灯火的情由。这个灯有了,那个黑暗便没有了,毫不费力。
灯可以比喻为觉照;暗可以比喻为无明。
应当观察过去诸多方法,恍惚如梦;现在诸多方法,迅速如电光石火;未来诸般方法,黑暗如漆夜无明。
又观世间一切有为之法,须臾变坏。历劫以来,受过无限苦恼,应当速速远离。行、住、坐、卧,都应【止观双运】。止是寂静无声;观是神志清晰。
或许有人会问:
“怎样才是【明心】?”
回答:
【虚心】即是明心。”
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俱无,万法也都是这个样子。
怎样才是【见性】?
回答:
循其【本性】即是见性,不识不知,顺着天地自然法则去行事。
白鬓老人说:
孟子说:
学问的窍诀没有别的,只是求得放心而已。
易经讲:
修养自己进而成为一种品性,使所有的存在保持其自然状态,这是理解道的意义之门户。
由此可见人的这颗心,容易出去却难以收回。学问要紧的地方就在这里,功夫下手的地方同样在这里。
如果能够时时回光,刻刻反照。小则见性明心,大则成佛作祖。
了心经所谓【观心】得道,并非虚语。
覚明居士:
观字曰看抵万金,心若不返妄念生;
吾人睁眼营终日,谋财求利逐物辛;
此心去向不知所,知存强制反伤心;
人心至活灵妙有,当平其性顺养机;
不令放逸无间断,养心安神法喜熏;
人神藏心机在目,目用于内心存真;
心若至内观自在,反观既久定海针;
般若智慧心经现,黑暗明灯光耀欣;
明灯黑暗具一体,无明觉照刹那清;
过去诸法如梦幻,现在万法闪电经;
未来诸法漆黑夜,有为之法须臾更;
历劫苦恼速远离,行住坐卧止观歆;
四相具无法皆如,率性而为顺帝昕;
一盏心灯恒观照,但得自在了道馨!
附:【太上老君说了心经】
若夫修道,先观其心。
心为神主,动静从心;心动无静,不动了真。
心为祸本,心为道宗。不动不静,无想无存,无心无动,有动从心。
了心真性,了性真心;心无所住,住无所心;了无执住,无执转真;空无空处,空处了真。
老君曰:吾从无量劫来,观心得道,乃至虚无。有何所得?为诸众生,强名得道。
老君曰:吾观众生,不了其心。徒劳浩劫,虚役其神。与心无了,永劫沉沦。依吾圣教,逍遥抱真。
无戒21天写作训练营 第九天 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