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鸿川老师:首先来看,重庆网友“雪地飞狐”的提问,在可能性大小的教学中,如何看待生活经验对学习的影响,尤其是学生已经有正确的生活经验时,还需要做实验吗?
杨君玲老师: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的确学生在相关内容学习之前,是存在着一些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是学生学习概率的基础,但其中有一些是错误的。比如说可能性教学中,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判断摸球的结果,比如说他觉得自己喜欢黄色,就认为一定能够摸到黄球,对于这样的错误经验,肯定需要我们去引导。所以消除错误的经验,建立正确的概念知觉,就是概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让学生亲自经历对随即现象的探索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去感受随机性。关于这位网友问到的,他说学生已经有了正确的政府经验,还需要做实验吗?这种情况地我们一线老师也有遇到过,比如在摸球之前,学生就能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来摸到哪一种颜色球的可能性比较大,那这种情况下,是不是还要做实验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可以这样思考,学生的判断肯定是经验,这种经验是朦胧的,不清楚的,需要通过用统计的思想来做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在实验的过程中去碰撞、修正,将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
孙登亮老师:杨老师受你刚才的启发,我觉得我们可以回到刚才的摸球活动当中。来看这个问题,在三红三白的袋子里,每次有放回的重复摸球,摸到那哪一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呢?在摸球之前学生可能会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判断,或许他会想到摸到自己喜欢球的可能性大,也有的可能会想到摸到两种颜色球的可能性一样大。但这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学生会有发现,实验结果可能符合学生之前的判断,也可能与之完全相反,尤其是个人的摸球结果,如果每人摸十次的话,摸球的结果,并不是五红五白,这个时候,学生就会对之前的判断产生怀疑,当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需要将学生个人的实验数据,汇总成小组数据、全班数据,甚至在必要的时候,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模拟实验以获得更多的数据,当有更多的数据的时候,学生就会从这些数据当中,他会发现一些规律,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能进行推断,让学生有根据的,进行猜想,这样在随机当中,来探寻规律,杨老师,我想就补充这样的一个例子。
杨君玲老师:谢谢孙老师补充的例子。所以我们说学生之前的经验,它仅仅只是经验,并非是经过体验分析研讨之后而得到的数学知识。因此在学习之间,不管儿童是否有经验,也不管那个经验是正确的或者是错误的,我们的操作体验,等等实践活动,都是不可或缺的。
黄鸿川老师:谢谢两位老师。接下来我们关注江西网友“高原红”的提问,他这样问到,怎样把握统计与概率缴械的度呢?哪位老师来解答。
郭培恒老师:我来回答吧。在实际教学当中,确实存在注重读图、绘图、计算,甚至还有解决简单的事,比较忽视儿童精力统计的整个过程的这个现象,而我们特别的要求,就是我们应该把这个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上,要重视调查;要重视数据的收集;重视数据的整理分析,然后去发现规律,进而作出判断,来体会统计的价值等过程上。从教学的内容与教学的要求上来看,跟以往相比,它有一些变化,比方说众数、中位数等内容,在小学阶段就不再涉及了。
概率内容就只在第二阶段来学习,而且这个结果也是采用定性的描述。比方说摸球事件当中,我们原来就要求,用一个分数来描述摸到某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是几分之几,那么现在就只要求知道摸到某种颜色的球它的可能性大,或者它的可能性小。当然了,第一学段与第二学段的要求还是有不同的,比方说第一学段,我们要求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的收集,整理或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的处理方法,比如说调查法、测量法等等,用自己的方式,比方说用文字、图画、表格等等,来呈现这个结果。
第二学段就取消了“简单的”这三个字,要求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过程,而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就变成了“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要求提高了,并且还要“解释统计的结果”,然后还要“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进行交流。同时还要求我们的儿童,要有意识地主动地从多个渠道,包括报纸、网络等等,这些要求我们要结合《课标》,结合教材,认真的分析,认真的体会,就能把握好这个度。
黄鸿川老师:好的,感谢郭老师的解读。接下来看山东网友“青藏高原”的提问,一节课时间有限,产生的数据,学生体验不充分,怎么办?
李小元老师:这位网友的问题,其实也是很多老师的困惑。我们应该明白一点,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但是并不是我们所有的统计的内容和目标都要在一节课内来完成。比如说我们来举个例子,小学有这样一课,发豆芽综合实验课堂,要解决这样的一个,同样多的黄豆和绿豆言,哪种豆子发的豆芽数量多,如果出售的话哪种利润多,学生们要经历一个很长的探究活动。
我们来回忆一下探究活动,它分为四个具体的环节,调查与收集,发字与记录、整理与分析,拓展与应用,其实在实验前,肯定要调查市场上黄豆绿豆以及豆芽的价格,并斤这些信息近来整理,把它记录下来,同时在实验前我们还要设计表格,来记录实验中的结果,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生每天都要对豆芽的生长情况进行测量,进行记录,豆芽发至完成以后,还要测量这个豆芽的重量,完成这些数据的收集。实验完了学生还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回到课堂上来,老师要引导学生,把我们收集整理的数据,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把它描述出来,同时,将各个小组绘制的折线统计图进行对比、分析,他们会得到一些数据的信息,这个时候他们就会拓展运用,根据调查的数据推测,用一定量的豆子发的豆芽,到底有多大的盈利,你看经历了很长的一个过程。
杨君玲老师:那李老师我们可不可以这样来理解,就是你刚才举的这个例子,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那种探究实践活动,其实已经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将课内外的活动相结合了,那么在刚才的理智当中,其实学生经历了两个学期,当然也许还可能会更长的时间,去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以及分析和判断,这样一个过程,那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其实数据量是非常大的,学生的体验也是非常充分的。
李小元老师:杨老师的这个补充很好。我们其实应该看到,之所以可以这样的设计,来这样安排一个长达两周或者更长的探究的活动,就是让学生充分的体验,这样我们统计的内容,它的特征就很明显地体现出来了。
黄鸿川老师:谢谢两位老师。接下来这个提问来自重庆网友“清风徐来”,他这样问到,课堂时间不够,收集数据很非时间,可不可以提供收集好的数据?可不可以选择虚拟数据?
孙登亮老师:我们知道统计学习有三个关键的环节,第一个是数据的收集;第二个是整理表示或者叫描述数据;第三个是分析数据。在教学当中,我们提倡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提倡让学生收集真是的数据。但是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有的时候我们的老师,为了让统计过程更加完整,还有考虑到,学生有的时候收集数据,条件不具备,于是老师们就有了一下一些做法:第一种做法就是在课前收集好数据,然后在上课的过程当中来展示。比如说刚才的教学片断当中,要收集三位同学跳绳的成绩,课堂上,并没有让三个孩子在现场来跳,而是课前已经收集好了这三位同学的数据,只是把数据展示出来。
第二种做法就是用计算机虚拟实践来获取数据。第三种方法就是直接展示别人的实验数据。比如说,在上抛硬币的那一刻,为了让学生充分的体验到,实验次数越多,正面朝上与反面朝上的可能性越接近,学生在进行有限次数后,教师就出示一些研究人员的数据,比如说皮尔逊他做了24000次实验,结果正面朝上的有12000多次,反面朝上的次数有11900多次。数学家诺曼诺夫斯基实验了80600多次,正面朝上的有39600多次,反面朝上的次数有40900多次。
当这些数据出现后,学生虽然没有亲自去实验,但是从数学家的实验当中,学生能够体验到实验的数据越多,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越接近。看到老师们以上的做法,我们认为课堂上是可以提供虚拟数据的,提供课前收集好的数据,当然也是可以的。但是我们要给学生交代清楚,我们现场不能收集数据是由于条件的限制,所以课前老师已经收集好了,但是必须强调的是这些数据是真实的数据,是真实获得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把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的态度,传递给学生,我想这也是统计教学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这就是我的想法。
郭培恒老师:刚才孙老师谈到的使用抛硬币的活动,我还有点想法。这个活动它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它仅仅起一个体现的作用,这个度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在平常的教学当中,我们一定不能把它上成用抛硬币的频率去验证概率。因为这个频率是不确定的,就像刚才孙老师所讲的那样,不同的人,那怕你就是抛同样的次数,那么正面和反面朝上的次数,都是不相同的,当然也有可能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他在不同的时段,来抛硬币,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也都不同。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可能相同,更不要说是抛的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段,抛不同的次数,正面朝上或者反面朝上刚好相等,那是很难的。所以说在课堂教学当中,实践活动仅仅是一种体验,仅仅是一种感受,绝不是用这个抛的频率去验证随机事件的概率,这个度我们应该把握好。
黄鸿川老师:谢谢两位老师。下面是成都网友“起航”的问题,他这样问道,我们从《课标》中知道,数据分析观念很重要,要求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这样学有什么作用?
李小元老师: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关注数据分析观念有什么价值,它的价值所在。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第一从公民的素质上来看,数据分析观念,肯定是一个公民社会生活的一个必备的素质,当今社会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的这个社会里面,人们每天都要面临很多的机会和选择,而数据足以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学会选择处理各种信息,尤其是数字信息,具有收集、整理与分析数据的能力,就像我们读书写作一样,将来有一天我想它肯定会成为,一个公民素质的重要部分。
第二点从数学学习内容上来看,我们知道小学内容,所学习的内容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这几个板块。这几个板块它肯定不是孤立的,它是一个整体,在我们学习统计概率的过程中,会涉及到解决问题、计算、推理,以及整数、小数、百分数、图形等等,很多的数学知识,实际上在学习统计概率这个过程中间,就复习或应用了这些知识,提升了学生综合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第三个方面来看,我们从《课标》的要求上来看,我们从两基到四基,我们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还要重视数学活动经验,数学适用方法,特别是是这个数学适用方法,它是四基中重要的一个部分。那以不确定性,为研究对象的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它有自己固有的一些思想的方法,它有别与我们讲究因果关系的逻辑思维。有一个数学家说过,代数是有序的逻辑,几何是看得见的逻辑,概率是无序的逻辑。研究也标明,如果学生缺乏对随机现象的体验,那么哪种观念没有建立起来,那么我们以后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的时候,就会很恼火。所以我们有必要在学生系统学习理论学习之前,在小学里面,来积累丰富的随机现象的经验。
郭培恒老师:确实在当今社会,我们会面临许多的选择。在面临这些选择的时候,我们不能凭感觉,我们不能想当然拍脑袋,我们更不能抱着赌博的心理。这个内容的学习就可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态度,用数据来进行思考,来进行判断的意识,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我想这些正是我们这个数据分析观念的核心价值所在。
黄鸿川老师:感谢两位老师的分享。下面一起来关注重庆网友“鱼儿”的提问,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信息技术能发挥哪些作用?
孙登亮老师:关于信息技术,它的典型作用就是快速、及时、智能。也就是说它能够代替,人类部分的手工操作。同时信息技术也具有全天候、全地域、全覆盖的特点。所谓全天候就是24小时,它都可以学,比如说我们放一节微课在服务器上,只要服务器不关,全天都可以学。所谓全地域就是有网络的地方,都可以学习,它不受地点的限制。所谓全覆盖就是只要能够发送,接收信息的地方,都能够学习。正是因为这些优势,信息技术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方便。
就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刚才郭老师已经介绍了信息技术在这方面的作用。我特别想说的是,有很多的软件工具,为我们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提供了强大的支撑,特别是电子表格,我们大家都在用,它可以输入输出,显示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制作各种表格稳当,进行复杂的数据计算,并能及时显示计算结果。将师生从繁琐的计算中解放出来,同时它还能快速地根据数据生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增强数据的可视性。
李小元老师:孙老师说到这个软件工具我还想补充一点。利用信息技术,其实还可以完成大量的模拟实验。例如现在网上就出现了抛硬币的模拟器,有的人是用电子表格制作的小软件,其实还有一中手机安卓版的可以直接安装在我们的手机上。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它的软件的提示语很有意思,是当你犹豫不决时,可以用它来帮你决定。老师们其实可以看到这些软件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而且更容易体现到,大量的重复实验会使我们的结果更加精准,有助于作出更加合理的决策。
郭培恒老师:的确,信息技术的使用为我们的教学,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黄鸿川老师:是的,下面一起关注重庆网友“幸福密码”的提问,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花了很多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对这个学习过程如何考评呢?
郭培恒老师:这个是世界性的难题,不过我还是愿意同大家交流交流这个话题,也请大家指教。从三个方面来说,一是能够纸笔检测的、能够量化的,这样的内容好考也好评,因为它考后有分数,我们按分数的高低,来进行评价就可以了。那么在统计与概率这个内容当中,比方说知道一些数据,然后把这些数据按题目给定的要求,来进行整理分析,然后得出结论,再根据结论作出判断,像这些内容,就属于好考好评的内容。老师们平常也非常重视,好教学生也好学,很容易落到实处。
二是有些内容是不能够纸笔检测到。比方说数据意识,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遇到事情不莽撞、不赌博,而是深入细致地做调查,去收集数据,用数据来判断来运作。再比方说,严肃认真的态度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再比方说习惯、观念、眼光,这些内容你怎么考,你怎么教?学生也感到不好学,即使有少数的题考了,阅卷的时候也不好评阅。比方说我们以分析某个班的学生课余生活为题,来设计一个调查方案,那么这样的方案,怎么评价它好还是不好,评价指标怎么去理,怎么打分,多少分优秀,多少分为良好,多少分为及格,即使你打出了优秀、良好、及格,那这个它就科学吗?不一定吧。
三那怎么办呢,面对这些“三不好”,也就是不好教、不好学、不好考的内容,该怎么办?这本不是问题,因为《课标》当中说的很明白,那就是这些内容恰恰是我们更应该花大力气,下大工夫要教好要学好的内容。那它为什么要形成问题呢?原因就是它难教、难学、难考,因为难放弃吗?不,我们不但不能放弃,反而我们应该教好,我们的学生应该学好,至于怎么考怎么评,目前虽然没有十分科学、、简单又有效的办法,但是并不代表今后就没有。况且这个考试评价,它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不是教育的全部,更不是我们作为教育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