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条件的自我尊重,重心在于个体行为,是人对自己的局部评价,仅仅根据一部分的行为,就泛化地对自己做了整体的评价。
无条件自我接纳,重心在于人,是人对自己存在和自我价值的接纳与评价。
无条件接纳他人,重心在于“他人”,是你不去评判他人,对他人一切行为的接纳。(个人认为这里应该仅仅是接纳,不含评判)
无条件接纳人生,比较高的层次了,人生有悲有喜,有苦有乐,你可以接纳人生,“享受”它的一切。
理想的心理轨迹应该是从有条件的自我接纳到无条件的享受人生,但这似乎又与昨天提到的自我接纳比自我尊重更容易实现有所矛盾。
个人见解,可以换个角度思考,昨天提到的自我尊重重心在于优秀的行为或者良好的表现,而难的原因在于人们的心理倾向性常常会关注到更多的“糟糕”表现,也不会长期保持良好表现,所以说自我尊重(还未发生)比自我接纳更难做到。
但今天提到的是有条件的自我尊重,也就是已经发生的心理轨迹,良好表现虽然“不多”,但只要发生,就会带来心理上的愉悦和获得感,进而达到有条件的自我尊重。所以这样考虑,应该可以解释上述矛盾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