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6

在小学语文学习情境中,“真实”并非指完全复刻现实生活,而是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学习需求,让学生觉得“这个场景是可信的、有用的,和我有关联”。核心可从三个层面理解:

1. 贴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可感知”的真实

情境内容要贴近学生熟悉的日常,比如校园里的值日、和家人的相处、逛公园的经历等,而非他们完全陌生的、无法想象的场景。比如学“留言条”,创设“忘记带作业本,给老师写留言说明”的情境,学生对“忘带东西”“需要告知他人”的经历有切身体会,会觉得这个情境“就像自己可能遇到的事”,而非凭空编造的假场景。

2. 匹配学习的“实际需求”,是“有目的”的真实

情境要承载具体的语文学习目标,让学生觉得“在这个情境里学语文,是为了解决一个真实的小问题、完成一个有意义的小任务”。比如学“观察”类习作,创设“给班级绿植做‘生长记录卡’”的情境,学生为了完成“记录卡”(真实任务),会主动去观察叶片变化、测量高度,这种“为了做事而学”的情境,比单纯“让你写一篇观察作文”更显真实,也更有驱动力。

3. 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是“能参与”的真实

情境难度要适配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不能太复杂或太抽象,要让他们能轻松代入、主动参与。比如低年级学“反义词”,创设“整理教室物品”的情境——“把大书放上层,小书放下层”“把脏抹布放进盆里,干净抹布挂起来”,在具体的整理动作中感知“大-小”“脏-净”,符合低年级学生“在做中学”的认知逻辑,这种“能上手、能理解”的情境,就是符合他们认知的真实。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