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的清明却是雪花纷纷,一场大雪在清明时节飘然而至,纷纷扬扬,给这清明平添了一份清冷与静谧。
中国人的节日总是充满智慧,清明节尤为如此,清明是关于生死的思考。清明,祭祖填坟,缅怀故人,鉴死知生。清明,是香火的延续,是文化的传承。清明,就在那草色青青中,在那杏花微雨中,就在那旧墓新坟中,在那冥钱纸烛中。
清明前,是寒冬的沉寂,而清明过后,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新一轮生死轮回由此开始。清明是祭奠死亡的,我们在清明时节念旧人、怀往事,把对先人的思念与祝福遥寄,在死亡面前,我们感受着悲欢离合,对生命肃然起敬,充满敬畏。清明亦是憧憬新生的,万物欣欣向荣、生机勃勃,农民们在田间播撒种子、播下生命,孩子们在草地放飞风筝、放起希望,我们感受着岁月静好,明白了生命可贵。
清明,最重要的习俗便是祭祖,宗祖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即使儿行千里,因为清明,我们有了归处。清明,提醒着我们的根在哪,魂该归往何处,教诲我们做人不应忘了本。即使阴阳两隔,因为清明,我们有了牵挂。每逢清明,我们必会来到坟前,扫墓、磕头、烧纸、献花,不愿祖宗在彼世孤寂,也告诉逝者我们依然如故,请他们安心。
清明,就是这样将生死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我们在死亡中孕育生命,在生命中感知死亡,由死而生,视死如归。中国人最讲究香火,正是有了清明,我们的世世代代才得以延续,我们的文化智慧才得以传承。
很喜欢郭文斌先生在《清明不是节日》中对于“清明”二字的解释:“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一个“同”字,道尽了天地秘密,也道尽了中国文化的秘密。无水之山少了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水因山不浊,山因水不枯;日因月不烈,月因日不晦。这一切,都在一种“大同”之中实现了。清明不是节日,清明其实是人格,炎黄子孙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