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2024年读的第二本书,课题分离,人际关系是植入大脑的新观念
“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人无论在何时也无论在处于何种环境中都可以改变。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要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你一定是选择了后者。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过得幸福的勇气’。你现在首先应该做的是什么呢?那就是要有‘摈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
“我有一位年轻朋友虽然梦想着成为小说家,但却总是写不出作品,他说是因为工作太忙,写小说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才写不出来作品,也从未参加过任何比赛。但真是如此吗?实际上他是想通过不去比赛这一方式来保留一种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即不愿出去被人评价,更不愿去面对因作品拙劣而落选的现实,他只想活在只要有时间我也可以,只要环境具备,我也能写自己有这种才能之类的可能性中,或许再过五年或者十年,他又会开始使用已经不再年轻或者也已经有了家庭之类的借口。……假若我应征落选也应该去做,那样的话或许能够有所成长,或许会明白应该选择别的道路,总之可以有所发展,所谓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就是这样,如果一直不去投稿应征,那就不会有所发展。(梦也许会破灭啊!)但那又怎样呢?应该去做——这些简单的课题摆在面前,但却不断的扯出各种不能做的理由,你难道不认为这是一种很痛苦的生活方式吗?梦想着做小说家的他这是自己把人生变得复杂,进而难以获得幸福。但是如果要改变对世界或自己的看法(生活方式)就必须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请不要忘记必须改变的究竟是什么?你依然是‘你’,只要重新选择生活方式就可以了,虽然可能是很严厉的道理,但也很简单。”
哲人:课题分离也是如此,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
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但是,关于“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却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就是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这就是我所说的自我接纳。
青年:.….…可以改变的和无法改变的。
哲人:是的。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这就是我接纳。
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世界不是靠他人改变而只能靠“我”来改变。
这就类似于常年近视的人初次戴上眼镜时的冲击。原本模糊的世界轮廓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就连颜色也鲜艳了许多。而且,不是视野的一部分变得清晰,而是能够看到的一切世界都变得清晰起来。我想你如果能够有同样的体验,那一定会无比幸福。
青年:引导之星?
哲人:就像旅人要依靠北极星旅行一样,我们的人生也需要“引导之星”。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重要观点。这一巨大理想就是:只要不迷失这个指针就可以,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就可以获得幸福。
青年:那颗星是什么呢?
哲人:他者贡献。
青年:他者贡献!
哲人:无论你过着怎样的刹那,即使有人讨厌你,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那么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即使被讨厌自己的人讨厌着也可以自由地生活。
青年:只要自己心中有他者贡献这颗星就一定能够有幸福相伴,有朋友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