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英国地理学家约翰·米歇尔意识到:宇宙中有致密的天体,可以达到滴“光”不漏的程度——密度大到连光都完全无法逃逸。
1968年,美国天体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正式提出,将这样的天体,称作“黑洞”,它们自身不发光,吸入所有一切,什么都逃不出来。
多年来,天文学家也只是基于物理学定律和基本假设,用计算机模拟黑洞的真容。
1978年,利用电脑模拟产生的数据,天体物理学家让-皮埃尔·卢米涅用钢笔和印度墨水绘制了第一幅模拟黑洞图像。黑白的图像展现了落入黑洞的扁平物质,它看起来并不平坦,因为黑洞强大的引力,使周围的光发生弯曲。
直到1970年,美国人造卫星“自由号”发现,天鹅座X-1天体上一个比太阳重30多倍的巨大蓝色星球,正被一个看不见的物体牵引着。这被学界认作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黑洞。之后越来越多的黑洞被发现。
2017年12月,美国卡耐基科学研究所科学家发现了有史以来最遥远的超大质量黑洞,它的质量是太阳的8亿倍。
如今,对黑洞的研究已延续百年。这一次,我们终于能见到黑洞的“庐山真面目”。
这个缓慢的过程,回头看来满是艰辛和感动。今晚九点,将是人类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第一次开始审视自身时,是在我看过“宇宙”之后。虽然只有寥寥几张照片,虽然只是照片,但是我却能感受到那照片背后的浩瀚和深邃。好像席卷了所有时间,才造成了这一个宇宙。相比之下,我是何其渺小。
记得那时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孩子,只知道学习书本上的知识。看到最多的东西就是一些童话系列的书。从不曾知道这些儿童读物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世界。我从同龄人的口中,知道了霍金、知道了《时间简史》,知道了薛定谔的猫,知道了爱因斯坦。虽然这些东西在以后的时间里,我已经慢慢接触到。但是那个时候,对于那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来说,那是一个巨大的从未接触过的世界。世界里的一切陌生又新奇。我开始雕琢自己,开始缓慢充实自己。可是当我了解的越多,却越发现未知的越多。真的太大了,太大了。可是我还是想寻找答案。
我本以为世间万事只要努力,总是会有结果的。可是我发现并不是那样。有些时候选择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自己的路,自己的未来,自己的可能性。就像我选择的路,最后把我吞噬。我最终没有坚持下来,我“死”在了寻找答案的路上,我进入了心灵的深渊。
听说“黑洞”中没有光,听说什么都没有。没有光,没有热,更没有希望。只有一望无际的黑暗,只有无边无际的绝望。我大概就是在那样的氛围中度过了十八岁吧。我没能为自己的理想奋力一搏,我直接放弃。现在想起来,只有一望无际的黑。
想起来会后悔,会觉得过往充满遗憾。会在想为什么当初的自己不坚持下去。有时候又很心疼苦成都自己。如果一个人是否活着都要思虑再三,那么他不论追逐什么,都是无意义。
索性现在,还在活着。
有时候,觉得自己的成长过程就像发现“黑洞”的过程一样。一开始没有办法,除了一腔热血和直觉,没有任何技术和工具去证明自己。久而久之自己都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可以做到。甚至都失去了方向。其实,熬过那些,就发现一切没有那么艰难。
往前走,往前看。
哪怕前途一片迷惘
哪怕只是凭着惯性继续往前走——
总有一天
会在自己漫长的脚印中找到方向
只是大概需要一点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