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来自斯坦福大学的一门爆款课,它将告诉你,人生不是一场赛跑,而是一个探险游戏,你要像设计师一样,拥抱人生的一切可能性,不断尝试,大胆创造独一无二的人生。
你最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你最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聊到梦想、未来这样的话题,人们喜欢用这种“最”的句式来询问自己和他人。而事实上,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譬如你从小的理想是当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拿诺贝尔奖的那种,不然就退而求其次当个物理系教授。但当你真的成为物理系的一名学生,了解到科研人员的工作日常,也许你就会发现,这可能并不是你想要的生活。
我们在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很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就是把人生当成一项工程。我们以为必须坚持初心,必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然后一条道走到黑,这样才能得到一个“正确”而幸福的人生。如果中途走岔了,掉队了,可能一切都为时已晚了。这都是传统职业规划的思维模式。
但当人生走过了四分之一以上旅程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人生并不是田径场上的赛跑,它更像是穿越一座陌生城市的探险游戏,没有GPS,甚至没有地图,却有很多分岔路口,逼迫你不停地去做选择。那怎样才能知道哪一条路才是自己要走的路?
《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告诉你,我们要把人生当成一件艺术品,而你,就是你自己的设计师。这就意味着,我们不是要找到一条现成的康庄大道,而是要自己规划路线,设计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人生。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一位叫比尔·博内特,他曾经是苹果公司的产品主管,为早期的苹果笔记本电脑设计出了耐用的铰链,现在博内特是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的执行董事;另外一位叫戴夫•伊万斯,以前也在苹果做过设计,研发了苹果电脑的第一款内置鼠标,现在是在斯坦福大学产品设计系做讲师。博内特和伊万斯两个人都是设计师出身,他们共同创建了斯坦福大学人生实验室,用设计产品的理念和思路帮助学生们设计自己的人生。
听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在摩拳擦掌了?那具体该怎么行动呢?下面我们将分为三个步骤,为你介绍斯坦福大学的人生设计方法,帮助你去行动。这三个步骤分别是:
第一步,重新测评目前的生活,打开思路。
第二步,制订奥德赛计划,设计人生的多种可能性。
第三步,通过原型设计找到工作。
我们先来看第一步,重新测评你目前的生活,打开思路。
关于现状,很多人会这样抱怨:“我读了生物专业,才发现自己根本不想当生物学研究者。”“我的工作很无聊,不如回家带孩子。”“我已经失业五年了,年纪大了又没有专长,怎么办?”这样的问题,被作者称为“重力问题”。
什么叫“重力问题”呢?就是无法解决、不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它只是一种情况,一种环境,一种现实生活,就像重力一样存在着。面对这种问题,只有一个诀窍,那就是接受现实。接受了现实,我们才能从当下出发,打开破局的思路。
刚才说了,做人生设计就像是玩一场开放的探险游戏,没有特定的目的地和路线,很多人以为这样就可以天马行空,随心所欲,于是撸起袖子就干,但我建议你先等一等。虽然人生没有特定的终点,但总有一些我们想看的风景。在动手设计之前,不妨先重新测评自己的生活,检查自己的装备,找准出发的方向。
我们很多时候只是看到某个身份光彩的一面,就想得到它,实际上那未必是自己真正享受的角色。人们并不像自己以为的那么了解自己想要什么,也未必真正思考过自己擅长做什么。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读了某个学科的硕、博,才发现自己不喜欢做实验和写论文,过五关斩六将进入四大行,却耐不住枯燥的重复性工作。那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呢?答案是,心流体验。
所谓心流体验,就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心理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中时,你会感到时间仿佛停止了,注意力都集中在眼前的这件事情上。比如在玩游戏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体验到这种专注而兴奋的感觉。这项活动的难度,也应该是跟你的技能水平相适应的,你既不会感到无聊,也不会因为困难而感到紧张。想要让自己的工作充满全身心投入的快乐和一定的掌控感,就应该努力让心流体验经常出现在自己的工作中。
关注心流体验的同时,你还应该关注自己的能量水平。大脑是一个非常需要能量的器官,它只占据我们身体总重量的2%,却消耗着我们每天总能量的25%。我们整天都在从事各种体力和脑力活动,有些活动会极大地消耗能量,让我们筋疲力尽,有些活动却会让我们感到充满能量。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产生心流体验?什么时候精力充沛,充满能量?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记录“美好时光日记”。具体的做法是,忠实地记录日常的活动,尤其是那些能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并感到能量充沛的活动,并且反思自己从中收获了什么。
举个例子,假设你是某中学的历史老师,但你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通过记录美好时光日记,你发现上课会消耗掉很多能量,让你感到身心疲惫。每天下班后坐在电脑前,开始敲打键盘写一些历史科普文章,却能让你迅速地进入心流状态。这可能就意味着,你不适合从事讲课这种演讲类的工作,而更应该做一名写作者。
在积累了一定量的美好时光日记后,我们就基本可以确认,有哪些领域自己比较感兴趣和擅长,又有哪些领域,哪怕你现在正在从事它,却并不适合你。
好了,重新测评自己的生活,记录美好时光日记,其实就是在解决人生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我可以有哪些选择?接下来该问第二个问题了:我该怎么往前推进?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二步,制订奥德赛计划,设计人生的多种可能性。我们在开头就说过,人生规划之所以会走进死胡同,是因为我们以为做出了唯一“正确”的选择,就能决定以后所有的事情,只要给自己的生活想出一个“正确”的计划,就可以一帆风顺。这种想法无疑是荒诞的。
每个人都是一个多面体,人生的过程也是复杂而不可预测的,作为一名人生设计师,你应该牢牢记住:只有好点子足够多的时候,你才能从中选择出更好的。因此,在做人生设计的时候,我们需要为自己设计至少三项人生计划,作者将其称为“奥德赛计划”。
通常我们做多项计划,都是先做一个最想实现的planA,再做一个备选的、感觉还可以的planB,最后做一个还算可以接受的planC。但奥德赛计划不一样,我们应该对每一个计划都一视同仁,不要把它们看成planA、planB和planC,它们都应该是planA,都是你真正渴望的、有可能实现的选项。
三个不同的计划应该怎么做?前面所说的美好时光日记,这个时候就派上用场了。我们可以从前面产生心流体验的活动中,找出一些未来发展的可能。例如我们前面说的那位历史老师,她喜欢写一些历史科普文章,那就可以考虑做一个相关知识的传播者。另外,她还喜欢插花和茶艺,这也是不错的职业方向。
如果你还是想不出来,这里还有一个方法。第一个选择,可以是你现在在做的事情。第二个选择,就是当你突然无法从事正在做的工作的时候,你想做的事情。因为有一些类型的工作,会突然没有市场,比如高速公路收费站的收费员。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如何寻找谋生之道?第三个选择,就是在不考虑金钱和形象的前提下,你想做的事情,或者你想过的生活。比如你想当一名社区义工,或者一个收入不稳定但工作有趣的插画师。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奥德赛计划最好是五年计划。为什么是五年呢?因为两年时间太短,会让你感到紧张,想的也不够长远,而七年又太长了,事情会发生很多变化。作者通过大量的统计发现,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由一系列两到四年的时间段串联起来的,例如学前期、初中时期和高中时期等。五年时间,刚好是四年加上一年的机动时间,长度刚刚好。
好,制订完奥德赛计划,意味着我们的规划阶段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这时候我们就应该问出第三个问题:怎样去实现计划?这就需要启动第三步,针对自己的计划,通过原型设计找到工作。
所谓原型设计,它包括两个步骤,原型对话和原型体验。这些词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咱们举个例子就容易明白了。
比方说,你的人生计划是开一家餐饮店,那么不要急着租店铺开工,可以先找到三个快乐的店主和三个脾气暴躁的店主,分别采访一下他们。采访什么呢?一来,你可以听听他对开餐饮店的看法和感受。二来,你需要知道他每天的生活都是什么样的,顺便想象一下,如果让你花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重复他每天的这种生活,你会不会开心。另外,还可以再问问他的工作或者生活情况,看看他是怎样走上这一条职业道路的。
做完采访以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原型体验了。还是以开餐饮店为例,你可以去一家餐饮店,找一份服务员或者清洁员的工作,好好体验一周,看看餐后的桌面是多么杯盘狼藉,而不只是关注精美的菜单设计。你还可以陪一位你采访过的店主上班,实地观摩,甚至制订一个历时三个月的实习计划。
这种深度采访和创造新体验的做法,让你有机会去了解一个陌生职业的真实情况,而不只是在外围进行猜测和想象。做完原型设计后,我们基本就可以确定,自己将要投身哪个行业。接下来,就是找工作的事情了。
大部分人找工作,都是一个标准模式,首先在招聘网站或者公司网页上查找招聘启事,然后阅读任职要求,接着提交简历和求职信,等着HR打来面试电话。但你不知道的是,大多数好工作都不会公开招聘,普通的外部求职者是看不到的。
那我们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可以找到心仪的工作呢?回忆一下刚才说过的原型对话和原型体验,我们采访了一些内部人士,形成了一定的关系网,其中就潜藏着不少工作机会。主动而有意识地寻求帮助,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而且通过这种关系找到的工作,会比一份完全陌生的工作更容易跟你匹配。
到这里,人生设计的三大步骤,我们就讲完了。第一步,接纳“重力问题”,重新测评自己目前的生活,用美好时光日记打开思路。第二步,跟随着心流体验的指引,制订至少三个奥德赛计划,设计人生的多种可能性。第三步,针对自己的人生计划,设计原型对话和原型体验,确定自己要走的路,通过关系网找到合适的工作。
纵观整个过程,我们其实就是在不断地做选择:收集数据,创建选项,缩小范围,进行选择。对于被删除的选项,我们可能会依依不舍,但也要学会放手,继续前进。人生设计,不仅是一项职业规划,也是在创造一种生活方式,同时获得内在的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