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是故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碌碌”是美好的样子,“碌碌如玉”就是非常美丽的玉石。不愿像美丽的玉石那样引人注目,宁愿像石头那样躲在角落里,不惹人注意。
你想一想,如果老子不躲起来,而是像少正卯那样飞扬跋扈,会怎么样?他肯定会像少正卯那样被杀。现在谈到这件事,学界的很多人还会为孔子辩护,觉得孔子绝对没有做过这件事,肯定是别人对孔子的诬陷和侮辱。实际上,孔子的家乡至今还保存着孔子杀少正卯的地方,说明这是真事。我们不能否认孔子为中国文化做出的贡献,但我们也要承认孔子并不完美,而且我们还要引以为戒:连孔子那样的圣人都会犯这种错误,何况我们一般人?同时,我们也不要挑战别人的道德底线,毕竟谁都不是完人。
老子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不愿做美玉,不愿被人关注和赞关,他明明有很高的智慧,却一个人躲到周朝的图书馆里当馆长,悄悄地读书,悄悄地修道。虽然也有人知道他的修为,去找他问道,但他仍然不会多说。你问一句,我就说一句,绝不多说。孔子去请教老子的时候,老子就没有跟孔子多说,只说了寥寥几句,让孔子摸不着头脑。最后孔子得出一个结论:老子是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如果老了像我们大家一样,总是把自己肚子里的鸡零狗碎都倒出来,孔子会怎样看他?
这就是老子的做人态度,他即使是一块美玉,也会像石头一样躲在角落里,不张扬,不起眼,永远不去挑衅或惊动世界,永远都是一口钟,你不敲,我就不响。他也永远不会看不起低于自己的人,永远不会把荣誉放在心上。而且,他觉得,所谓的贵不过是无数的贱所累积的,没什么好骄傲的,人要以贱为本。这样的人就是智者。
《道德经》中经常谈到类似的内容,比如“善者不善者之师,不善者善者之资”等。老子认为,智者是没有智慧者的老师,没有智慧的人是智者的资本和资源;世界上没有无用的东西,也没有无用的人,你觉得什么无用,是因为你不会用罢了;无数的贱积累在一起,就会慢慢地成就你的贵,而且这个“贱”不仅仅是卑贱的人,也包括你自己的行为……老子非常有意思,读《道德经》的时候经常有一种“老奸巨猾”的感觉。当然,这个“老奸巨猾”不是贬义词,是一种褒义。《道德经》是世界上最好的成功学,与其学很多局限于表象的成功学,不如学《道德经》。学好《道德经》,做到《道德经》,你得到的就不是小成功,而绝对是大成功。
前段时间,我们遇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朋友,他好高鹜远,就是不愿做一些基本的事情。他就没有学好《道德经》。他根本不知道,所有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者,命运都不好。为什么?因为,万里长征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你想到达万里之外,却连一步都不愿迈出去,那么你的失败就是注定了的。
所有人的高贵都不是天生的,而是无数看起来低贱的行为构成的。而且它不仅仅是外面的贱,也是你自身的贱。所以,每一个成功者都必然认同一句话:成功是熬出来的。没有例外。老子的这番话,真是让我们茅塞顿开。
大家也许记得许攸,他是曹操的谋士,给曹操出了很多非常关键的好点子,如果没有他,曹操是很难成功的。他最初来找曹操的时候,曹操连鞋都顾不上穿就出门迎接,可见曹操有多么礼贤下士。但是,不管曹操多么礼贤下士,不管许攸的功劳有多大,他也容不得许攸这样的人。为什么?因为许攸居功自傲。他老是不分场合地炫耀自己的功劳,甚至当着土兵的面轻慢曹操。最后曹操实在容不得他,就把他抓进大牢,后来给杀掉了。《三国演义》对这件事做了一点修改,说许攸轻慢武将许褚,认为他们这些武夫什么都不是,如果没有自己,他们连邺城的大门都进不了。结果惹恼了许褚,许褚一怒之下就砍了许攸的脑袋,还带着人头去见曹操,被曹操训斥了几句。但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杀掉许攸的并不是许褚,而是曹操。不过,不管杀掉许攸的是曹操还是许褚,许攸的被杀都是因为居功自傲。他实在太不低调了。其实,就算他自己不说,别人也知道他的功劳很大,他自己一说,别人反而会觉得他不是东西。
许多人都是这样,想在人前夸夸自己,让别人知道自己很了不起,结果把自己的功劳都给说没了。所以,老子才会反反复复地强调做人要低一些,像石头一样藏起来。
——选自《老子的心事第二辑》雪漠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