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空闲时间都用来完成我作为编辑的任务——读文、写评,只草草地读了一本书,但只能算是读完,并没有静心领会。
本周是推文空档期,终于有了看书的时间,开启岸见一郎笔下的阿德勒哲学,之间读过的书搁置之后再翻,总会有新的收获。
来分享一个观点——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书中举例很具有指导意义。
一个现实而又尖锐的问题:假如一个孩子不爱学习、不听课、不写作业,甚至连教科书都忘在学校,那么如果你是父母的话,你会怎么做?
我想大多数家长给出的答案一定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学习,上辅导班、请家庭教师、甚至体罚强迫。大多父母都把让孩子学习当做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那么接着又来了一个问题,这种强制性的手段强迫孩子学习,那么孩子最终能喜欢上学习吗?
当然不能。不可否认,很多人都不是因为喜欢学习而学习,而是迫于压力在学习。
阿德勒心理学首先从“这是谁的课题”来考虑这个问题,那么,孩子学习与否这事是孩子的课题还是父母的课题呢?
这就要说到用来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标准很简单: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如果孩子不学习,那么有这种决断所带来的后果——成绩不好、无法上好的学校,最终的后果承担者是孩子,而不是父母,也就是说学习是孩子的课题。
既然学习是孩子的课题,那么父母命令孩子学习,就是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如果执意而为,那肯定就避免不了亲子间冲突。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变化。
我想起了P.E.T父母效能训练中的一个核心理念“问题归属原则”,也就是判断关系中的“谁拥有问题”。“问题”在这里是指谁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谁就拥有问题,问题就归属于他,需要他来解决,不是指谁做错了什么,谁出现问题。
继续上面问题分析,问题归属于谁呢?是父母需要孩子学习,所以父母是问题的拥有者。虽然孩子出现了学习问题,但孩子并没有解决问题的需求,所以父母首先要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如果强行把自己的问题推给孩子,就会引起不必要的冲突。
这样以来,我们就有两个角度去分析关于孩子学习行为的问题,学习是孩子自己的课题,父母只能等待,随时准备给予孩子帮助,当孩子有解决学习问题的内在需求时,问题归属于孩子,孩子就会承担起自己学习的责任。
做好课题分离,区分问题归属,要知道只有自己能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