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北乐昌的崇山峻岭间,生活着一群为数不少的客家人。他们几乎操相同的口音,讲述着几乎相同的家族迁徙故事,在族谱上都几乎相同地记载着,在中古的某一个时候,家族的祖先为了躲避战乱,从现在的中原一带往南迁移,经过江西、福建,辗转五岭南端即乐昌一带,或开基,或继续南奔。千百年来,子孙绵延不绝,播撒广东及周边乃至海外。
乐昌处南岭山脉中南部,素有“广东北大门”之称,境内地貌主要分流水地貌和岩溶地貌两大类。地势中部和北面较高,向东西两侧递减,西部有大东山,中部有大瑶山,东北部有九峰山。名胜主要有金鸡岭、九拢十八滩、西石岩寺、龙山温泉、古佛岩、龙王潭瀑布、走马岭、庐溪峡、铜鼓岩、九峰十二度水等。
此外,这里山地多,有丘陵,有盆地,山青水秀,气候温和,很适宜人们生产生活。境内有银杏、榕树、红豆衫、桂花、兰花、乐昌含笑等珍稀古树名木和花卉数十种,森林覆盖率广。河流以武江及其支流为主,水力资源丰富。矿产主要有煤、锑、钨、铁、锌、萤石等。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众多客家人被吸引迁徙至此,定居下来。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栖,繁衍后代。乐昌由于客家人居多,语言以客家话为主。抗战时期,珠三角不少人逃亡到乐昌,县城又以白话(广州话)为主要语言。但客家人之间交流多用客家话。
以客家人为主的乐昌,民风淳朴,风土人情特别,除传统的春节、清明、立夏、端午、中秋、重阳、冬至外,民间还流传鸟节、牛节、六月六尝新节、七月半中元节等。婚嫁、寿庆、建宅等都较讲究。
乐昌客家的文化、民间艺术多姿多彩,风格各异。主要形式有歌谣、音乐、舞蹈、曲艺、戏剧、游艺六大类。流传在乐昌域内的民间歌谣,名目繁多,有劳动歌、生活歌、礼仪歌、爱情歌、传说歌、祭祀歌、少儿歌等。这些歌多以客家语唱为主,如九峰山歌至今流传甚广。其歌谣多取材于民间的劳动生产,以表现客家人在日常劳作中的情感为特点。例如:《插秧歌》的歌词:“农夫插秧下田丘,转眼又是一春秋,风调雨顺年成好,辛苦得来大丰收”。又如:《牧牛歌》的歌词:“扶牛头,过了新年唔使愁。扶牛角,过了新年听我捉。扶牛肚,过了新年生牛枯。扶牛脚,过了新年有食又有着”。这类民歌,既具有浓郁的劳动气息,亦同时寄托着劳动人民的良好愿望。
流行在乐昌城乡的客家人音乐、民间舞蹈,也很丰富,如器乐曲、吹奏曲、锣鼓牌子、八音等。还有曲艺,如丝弦小调、唱渔鼓、唱围桌、莲花闹、粤曲等。戏曲剧种有乐昌花鼓戏、师公戏、采茶戏、祁剧等。舞蹈有舞龙、舞狮、舞春牛等。
乐昌花鼓戏,是广东的一个稀有剧种,素有“岭南一枝花”.之称。该剧种用当地的坪石话为舞台演唱语言,拥有《打鸟》、《打铁》、《晒绣鞋》、《秋莲砍柴》、《送表妹》、《蠢子卖钞》、《借妻堂断》、《挑女婿》、《朱买臣卖柴》、《下洛阳》等传统剧目、二百多个。所唱声控分[正调]、[路调]、[小调]三大类,共有常用曲牌一百多支。伴奏乐器以花鼓、大筒、唢呐、乔钞为特色。表演艺术以小、笑、活和载歌载舞而见长。主要在客家人居多的廊田、九峰、坪石地区流行。乐昌文工团不断弘扬传统文化,近年来精心打造乐昌花鼓戏,让古戏绽新花。新演出的《望水村轶事》大型乐昌花鼓戏在2005年元月韶关市文艺调演中荣获金奖,并被韶关市委指定到韶关各县(市区)巡演。
乐昌地灵人杰,百业兴旺。在历史上,当地客家人不但能工巧匠不乏其人,各种民间工艺,亦层出不穷,可散见于城镇乡坊。其中较为常见并具有深远影响的有捏塑、陶艺、料器、雕刻、剪贴、刺绣、纸扎、编织、漆技、水冶、制作等。这些民间工艺小作坊生产,在清代、民国初,老坪石街、黄圃司、塘村街、梅花街曾兴盛。既体现了当地客家人的聪明智慧,也反映了他们主要的传统经济形式。当时由于交通闭塞,很多原材料、工艺品流通主要靠肩挑担运,因而带旺了挑夫担货运输业。众多青壮年或农闲时,或长期从事挑夫运输业,是当时客家人主要经济来源形式。以梅寮四地为代表的石灰岩地域,是客家人贫穷的典型,挑夫也就成了当时粤北许多客家人获得经济来源的谋生职业。传统的耕作以种植水稻、蔬菜、花生、红薯、玉米、豆类为主,其它经济作物有茶叶、香菇、马蹄、香芋、板栗、西瓜、猕猴桃等。粤北山区由于喀斯特地貌特征,七分石头二分地一分水,贫脊的石花地,零星种植玉米、红薯、花生等作物,产量极低。当地经济十分贫困。
南面以北乡、河南、廊田、长来等平原区,传统种植水稻、糖蔗、花生为主要农作物,经济优于北面山区。以两江、九峰、大源、五山为代表的中部林区,传统以种衫产木材为主要经济来源。
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当地客家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新引进优良品种,改造传统农业,生产发展很快。水稻以种植优质谷为主,廊田、北乡等产粮区亩产高达1200公斤,成了乐昌主产粮区,有“乐昌粮仓”之称。水果、黄烟生产发展也很快。九峰、两江、大源等地已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优质果生产基地。尤以奈李、枇杷、柑桔、水晶梨、黑布朗等较为著名。2004年全市种植水果8.48万亩,产水果4.96万吨,产值达1.002亿元。北乡种植的马蹄闻名遐迩,成为“马蹄之乡”。河南张溪香芋尚誉海内外,成为当代“贡品”。黄圃、白石、庆云、坪石等镇成为优质烟生产基地。今年种植黄烟2.3万亩,收购烟叶3.2万担。明年将扩种至5万亩。此外,乐昌客家人利用山区温差大的气候条件,大力利,植反季节蔬菜,每天大批量优质蔬菜源源不断输送到香港、广州等市场。仅廊田引进外资创办合利蔬菜生产有限公司,租用当地农民的土地和劳动力,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每天供应香港市场上百吨优质蔬菜。上述这些,均成为以客家人为主的农民主要经济收入。
2004年,乐昌全市生产总值29. 15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创历史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0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0.8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25亿元,三大产业结构为24.1: 37.3: 38.6。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2.63亿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44亿元。近年来,优势产业如电力发展较快,化工、轻纺、家具为工业主导产品,但优势不在。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优质水稻发展迅速,优质黄烟面积、产量均大幅增长。但上述这些与发达地区相比,明显滞后,既便同韶关兄弟县市比也汗颜。
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放眼世界,几乎可以肯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进步,一种新兴经济模式的产生和发展都以相应的文化繁荣为基础。有人提出,文化也是生产力。这不无道理。不同文化可以造就不同品格的人,品格层次不同的人所创造出来的生产力要素也必然会有质上的差异。
乐昌包括客家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十分厚重。但是,浓厚的历史积淀既是乐昌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同时也可能是一种负担。沉洒于过去的辉煌,缺乏紧跟时代的创新精神;或者放弃传统的优势,企图另走新路,都是不可取的。笔者以为,站在21世纪的十字路口的我们,要重新审视历史,认真分析现实,既要善于弘扬乐昌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又要敢于抛弃落后于时代的东西。经济要繁荣,乐昌要发展,如果没有开放的优秀文化支撑,就难以实现。必须把传统的文化活动注入现代的元素,成功地实现现代转型,才能实现应有的价值。今天的乐昌人应该跳出乐昌的圈子,从岭南文化的大视野去看待乐昌。只有树立文化危机意识,才能树立文化创新意识。从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高度,从岭南文化圈的方位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分析历史时期乐昌文化发达对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分析乐昌文化的遗存及其现实价值,分析传统文化中静态的遗存(物质性的东西)和动态的传承(非物质性的、观念性的东西),探讨我们在保护和开发,在传承、改造和创新的所作所为等,是非常必要的。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内聚力。没有强大的文化优势,就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在社会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上,作为文化的内在形态一信念和意识是产生内聚力的源泉。因此,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检省经济滞后发展的因素,保持、发扬和创新乐昌文化的魅力,通过提升文化建设的质量,创造良好的经济建设“软环境”。
要着力发展优秀的传统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保持和发挥乐昌的地方优势。乐昌民间工艺还须深入发掘,旅游文化资源必须有机重组,可把老坪石打造成民间工艺展示一条街。乐昌纯朴民风应该全面发扬,花鼓戏、白毛尖茶、猕猴桃、毛竹、木材等传统艺术优势应充分利用与发掘。客家、瑶族、薛岳等一系列能够联系海峡两岸的各种历史文化古迹要加强开发力度。可在博物馆附近建设乐昌民俗风情展和客家古村落如安口村文化旅游开发。要定位好乐昌山水优势,把乐昌打造为山青水绿,空气清新,令人向往的山城、粤北的明珠。
(作者:吴新洋,乐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作者简介:
吴新洋,广东乐昌人,1995年5月出生,大学汉语文学系毕业,曾任《南方日报》、《羊城晚报》、《韶关日报》等特约通讯员,并发表作品数十篇,曾任乐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