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动物园”》——节选:
接下来,我来介绍我的绵羊妈妈,妈妈胖胖的,走起路来,屁股上的肉一颤一颤的。妈妈温柔起来就像一只小绵羊。比如有一次,我有进步,妈妈很开心,“宝贝、宝贝”的喊我呢。
但她发怒起来就像一头“大狮子”。有一次,我数学退步了,考了90分。我忐忑不安地走回家,我心里像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前脚刚踏进门,妈妈就问我“数学考多少?”我战战兢兢地回答:“90……分。”妈妈勃然大怒:“什么?”那声音震耳欲聋,让我害怕极了。
妈妈是素食主义者,在我两岁多时就开始吃素了,所以平时的她都是温和的。她还心灵手巧,就像巧虎一样。妈妈很会编手链,比如心心相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转运手链等等。
妈妈不仅会编东西,妈妈做的烘培也很棒。我们的生日蛋糕都是她做的,可好吃了。妈妈最近还给妹妹新发的幼儿园被套,绣上了两位亭亭玉立的小公主。怎么样,羡慕我了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国庆节第一天,与女儿乘坐电梯时,聊到当天是国庆节,也是10月份的第一天。“吾日三省吾身”,我们做不到,但是我们一个月一“省”,总是可以考虑的吧。剩下的季度与年再去自我反省与弥补,意义不大了。
王阳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则不至于责人已甚,而自治严矣。”
孩子更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的言行举止,总能倒射在孩子身上。所以孩子身上的问题背后,总是可以让我们做父母的深入反省。尤其是孩子对我们父母内在的认同。我们不经意的言行举止,会深深的刻在孩子心里。
昨天下午,女儿开心的拿出她刚写的作文给我看(如上节选,链接:有趣的“动物园”),并提醒我看的时候要“深呼吸,别着急,这是老师要求写的一篇小练笔。”
我先看到她写的字量,表示赞扬。两页还多一行,情感丰富嘛。于是我开始进入她的内容,我的身体不由得出现呼吸紧促,紧接着火冒三丈。女儿看到我的表情,再次提醒我:“深呼吸,深呼吸”。
然,一口气读完了。虽然说有缺点,但也有优点互补,还算有些许平衡。孩子在写作方面,我一般参与性比较少,因为毕竟是初阶段,秉着“只有量足才能达到质变”的信念,静静的在等待她的“花开”。
我时常告诉她,别管自己写的好不好,只要写下去,你总会邂逅更好的作品。先别管其它的,给自己定一个三年目标。只要持续写下去,三年后你肯定不用担心自己的写作。而且时常的鼓励她去写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最想表达的,这样才能有持续下去的动力。所以,她每一次创作,最需要的就是鼓励。
当我看到她的这次作品后,我的心情就像打翻了无味瓶似的,沉重复杂。虽然我不是第一次看到,她写关于自己妈妈在内心的形象,但我的内心还是澎湃不已,那一刻我看到了两个自己,正反两面。我看到了自己的问题,已经不容忽视了,我当时的触动还是挺大的。
一、关于形象——胖的问题
人们都说胖是“不好看、不健康,不自律。”在我这里这句话是认同的。首先胖肯定不好看嘛。从我女儿描写我的这篇作文里,就可以看出,她是多嫌弃啊。小女儿虽时常安慰我,胖胖的妈妈我也爱的。但谁不想做最好的自己。
胖,首先就是形象受损。假如你要塑造自己的个人品牌,与你的客户群体一见面,第一印象中你就失了形象分,一个“不吻合”,好像直接就联系到缺少了专业性。
其次,就是健康的问题了。肥胖所带来的健康危害不容忽视。记得一年多前去大体检时,一些指标开始出现信号。医生还特意交代我多锻炼、控制体重。
最后,就是自律问题。相信大家对这句话都不陌生:一个女人如果连自己的体重都控制不了,何以掌控自己的人生。
最近几年,体重直线上升。而我几次减肥动作,最终都夭折了。不自律吗?是也不是。我思考了一下,我为什么如此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欲望得不到满足。心理学上分析,就是长期“不被看见”。
罗杰斯在《论人的成长》中这样描述童年:“童年的我傲慢独立,我从来都不与人分享我的想法和感受,因为我知道这些想法会被他们评价发现不足,我的想法、幻想和一些在意的感受都不与人分享。我对待家人以外的人的态度是疏离和冷漠。
当我开始意识到自己渴望陪伴时,首先被父母的态度阻碍,其次是被环境阻碍。所以我没有任何亲密的人际关系。在任何事情上,包括人际关系上,我更像是一个完全的局外人和旁观者。我意识到,我自己是一个特别的独来独往的人,在内心给其他人只留下了一丁点的空间。”
这样一个极具心理问题的罗杰斯,在自己看来一个糟糕透顶的自己,最后通过自己的救赎,逐渐走出阴影,拥抱光明,还成为了一名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
当我读到他的这本书时,我内心的希望再次被点燃。相比于他,我是幸福的。我最大的财富就是童年时期得到了父母足够的真正之爱,所以我的内在是有安全感的。
不过随着远嫁、他乡孤独等等因素,这几年积累的负能量越来越多,自信备受打击。身体里的那个黑洞,也可以称为空洞,似乎越来越大……
我是一名素食者,食素近七年。很多的欲望早已消去,尤其是口欲。就是因为这个内在的不被看见,我选择在自己委屈的时候、在内心孤独的时候、在心情低落的时候,用吃来安慰及发泄自己。最明显的就是晚上吃夜宵时,通常是自己最难过之时。如此放纵,日积月累就成就了如今的我。
为什么说“不自律吗,是也不是”?在吃素方面,对此有了很好的诠释。前一天还在吃海鲜火锅,第二天突然决定吃素,然后就清口,一下子持续了近七年。中间怀孕、生二胎、坐月子,从没动摇过吃素的信念。
为什么减肥这件事情上就很难做到呢?我想了想,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不愿意与自己和解。因为多年前的选择所种下的因,导致多年后自己的不被看见以及内在空洞的果。所以一直不肯原谅自己,不愿意与自己和解。
现在也想通了。就像林文采博士在《心理营养》这本书中所倡导的:五大心理营养,“喂”出健康的孩子。首先第一个就是无条件的接纳。
对于成人更是如此。你想正确的爱孩子,首先要先做到正确的爱自己。只有你知道了什么是爱,你才能正确的给予。“无条件的接纳自己”是门槛。人的一生谁没有犯过错?重要的是有没有去总结、去分析、去改过、去践行。
当你愿意与自己和解,接纳不完美自己的时候,那才是真正遇见更好自己的开始。胖是事实,家庭是道场,时刻修心,欣然接受生命里的每一个彩蛋。
《爱和自由》的作者孙瑞雪说到: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
罗杰斯通过自我救赎,一步步的将自己拉出深渊,重获光明。整个过程心理的成长清晰明了。学会和自己握手言合,是一生的课题。
二、去看见孩子
有了自我的“看见”后,才能懂得“去看见”孩子。闺女在文章中提到了面对考试分数的问题。不管怎么说,它都体现了一个现阶段问题——看不到孩子本身。
李雪是我最喜欢的作者之一,她的书我都是几遍、甚至几十遍的读,笔记也相当详细。她有一段话一直印象比较深刻:父母能否看到孩子本身的存在,而不是用外在的价值去定义物质性的“它”,这一点决定了孩子内心能否直接感受到爱。若孩子本然的存在不被看见,即使父母为孩子倾注一切,孩子也只是父母表达爱的道具。
无条件的接纳自己,无条件的接纳孩子,去看见自己,去看见孩子,真正的爱自己及爱孩子!
看见,就是爱!育儿先育己,未来的道路还很长,允许自己犯错误,给予自己改正机会,做孩子的榜样!
感谢我的女儿,让我从孩子的角度再次直面自身的问题。我想说的是,妈妈虽然有很多问题,但是妈妈愿意与你们一起学习、改进,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