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教室,一看孩子们都拿着学习巩固等着呢。不喜不悲的表情呆呆的坐在那里,一种沉闷的感觉迎面扑来。
别说孩子们,就是我们成年人如果连着两天一成不变的沿着轨迹走路,都会没有新鲜感,让人失去兴奋的冲动的。看着那一个个木纳的模样,随机应变变换教学思路。有学习巩固的讲练转向新知的探求。这个提议如一颗兴奋剂,那小脸儿上露出欣喜的笑容。不由得感叹,原来教育这么的容易满足。
由于是临时决定,所以自己也没有准备的那么充足。因为是活动课(数学广角——植树问题),就想着让他们自己先去尝试理解、接纳。“数学广角”并不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必学和必考的内容,没有承载“四基”目标的重任,因而没有必要将其教学的重点放在机械的公式和抽象的模型上,而是把重点放在探索和建立模型的过程和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上。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经历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数学活动,进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
在经历自学、组内交流后,我们开始班内的展示。我知道,这个时候就算是学生说“懂了一类的话”,那也仅仅是略知皮毛而已。要想让知识真正的产生,他们必须经历朦胧、辩论、纠错、理解大概这么几个阶段。几个小老师争相着展示本组的理解思路。最后决定有范老师先分享。
他用课本中的例题,结合线段图给大家讲解着棵数、总数、间隔这三者的关系。刚开始倒是把大家讲的有点儿明白,这点儿可以从掌声中来判断。可是,最后,在归纳总结的时候,这间隔与间隔数把他给整蒙圈儿了。看着台下一个个紧皱的眉头,我知道,都有点儿懵了。(其实,这个时候学生心里似乎有点儿明白,会有怎样的一个公式存在,模型思想正在诞生)
示意他回座位后,我问:“谁觉得自己的思路相对来说比较清晰?”几个小家伙争着奔向讲台。在那一刻,小宋老师一个“聚焦”,将所有学生的目光吸引过去。不由得佩服小宋老师的机智。这其实也同时给全班同学上了一课,在机会面前应该改思维及时把握。
相比较而言,宋老师的确更合格一些。他知道课前的预设及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而备的“包袱”,讲课间也能用激励的语言来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向宋老师点赞)
在宋老师的带领下,学生慢慢的发现了植树问题有三种情况需要考虑。同样是借助线段图来完成必修任务,在他的讲解中,时不时的有学生质疑,然后发现问题继续讨论,最终最终总结出三个“羞涩”的公式。(这刻,学生对本节课已经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也知道了植树问题有三种情况出现,只不过还比较模糊)
最后一个分享者是我们的小博士景老师,只见他信心满满的走上讲台。他的讲授同样是从课本的例1着手,不同的是,他运用了“化繁为简”的思想,把例题转化为比较简单的同类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发现、猜测、总结。
在景老师的引领下,同学们再次将三个公式进行修饰,让大家更易于理解掌握。(孩子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不过,在这期间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因景老师的字儿有点儿不合时宜,所以,一动笔引来大家一阵热议。我并没有阻止学生对他字体的质疑,想着这也正好是教育他的一个机会。希望他能转变态度,让字体如其人一样的光彩夺目。
在最后的十五分钟时,我把主角儿抢了过来。(因内容容量大,我们两节课连在一起上了)首先对三个老师予以肯定。同时也提出“字体”于教师于每一个人来说的重要意义。然后再说板书,板书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板书自然会提升课堂生命质量。板书要根据教学的要求,简明精当的文字、符号、线条和图表等,尽可能丰富的内容,来提高知识的吸引力、启发性等。(随便说点儿,你看那帮猴儿们一个个瞪大眼睛一副吃惊的模样)最后,提出课堂上要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只有规范的数学语言才能正确的表达数学本质。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借用一只手上的间隔,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间隔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从他们明亮的眼神儿里,能看出他们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