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一的小孩问到这个问题时一下子愣住了。最终无法正面回答,只能含含糊糊听之任之。
回忆起来,大一时加入学生会,似乎是带着某种盲从的。随身携带的优秀标签让我像被磁铁吸引一般地趋向各种社工,往往是尽心竭力,大多也顺风顺水。只是许久之后因外出交换而断绝所有社工之后,觉得生活的幸福度一下子高了许多。只是偶尔会冒出一些念头,担心这是意味着我在吃喝玩乐时正落后于人。不过这些念头往往在夜市的香味里被冲淡,在每一次不以开会为目的的聚餐中被淡忘。最后自然无心也无力再争。而在远离学生会如此长久一段时间后,忽然被问到,这是不是必须的,我有点被问住了。
可是,哪有什么是必须的呢?
昨天另一个小孩与我聊天时说,自己觉得社工是因兴趣而加入,为热爱而付出,为感情而坚持。他讲得十分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但是你很难说许多社工是为了兴趣——目测很难有人由衷地将“为他人服务”作为如唱歌跳舞滑轮滑般的兴趣;你也很难说所有付出是因为热爱,当付出牵扯到职位与小小的权力时,热爱的解释力似乎不足。而谈到感情,必须说社工给我带来了许多肝胆相照的朋友——但可能为了小小的竞争,同室操戈也绝非罕见。许多人来来去去相聚别离,许多人人加入,一些人晋升,其他人退出,然后更多人一波一波地涌入。
情怀自然是个重要原因,此外最重要的是,社工能不能带给自己成长。
当我认真回忆起自己在学生会曾经的工作时,我想是学到了许多东西的。由于某种称之为优秀的引力,学生会确实吸引了许多优秀的人,也积累了许多优秀的经验。我历任的组长与部长,至今为止的成就与为人,都有许多闪光点让我仰视。相对于其他组织而言,学生会的规制与成熟确实也让我受益。但细细一想,这可能并非成长必经之路。那些时间若用在读书,实习,学一门语言或者乐器,都会是不一样的收获,至少我可以再微信号里玩弄除了文字之外的花样。
而这所牵扯到的问题是,优秀的标准是否一致的。许多年前当园子里还流行着所谓素测时,有位前辈在聆听答辩后发了条人人状态很受追捧,大意是,听过某班素测答辩之后,发现有些同学实在是太牛了,大家不要再用所谓“优秀不只有一个标准”作为自己堕落的借口,要继续努力之类的。
热血归热血,对于学生的评价若是只有一套标准,想来也是不妥的——就像说只有钱与权才是生命的价值一样。我们往往被许多光环吸引,忘记了本质,所谓主席书记会长,其实是个人的选择与职责,与他是否优秀,是否值得学习,是否值得敬仰,并不存在绝对的相关性。而一个人是否值得你学习与敬佩,与一个组织是否值得你加入,几乎是一样的——Ta是否能够帮助你成长,帮助你的潜力成为实力。
一位曾在社工体系内野心勃勃最终走入虚无主义的朋友说,社工就是代际之间的意识形态传承——我们将前人及自己的意识形态灌输给下一代,吸引他们加入与工作,为的是完成是其他目的。这可能是略带极端的,却也不无道理——加入或者退出,竞争或者隐没,考虑的终究应是自己的收获与成长——而不是某些对于优秀的憧憬与期待,毕竟今后并不会有太多人因为你的title而对你高看一眼。
这是我始终不能回答的问题,我无权涉入任何人的成长,而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只要对自己有足够的勇力,叩问内心深处的想法——许多答案你内心是清楚的,只是缺少勇气去面对它。
就像花一辈子给自己写一部自传,什么样的生活精彩,作者才是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