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的声音》、《理解美国》,科学与新民俗
这里的科学并非探索真理,而是应用的科学,是市场营销里能使消费者被分析和控制的科学。《被宰制的艺术》里刘易斯讲,“我们周围的狂热和不稳定,显然是这种科学普及造成的(指传媒和应用技术),如果不想这样,要么不让人知道这样的知识,要么把难以消化的知识送到他们手里”。
维纳对技术在商业中的应用里做了这样的设想:计算机会使得人的能力相形见绌,人脑要么用来纯粹的思辨,要么用来制造越来越了不起的计算机,不适应这两种艰苦追求的大部分人,必然要陷入农奴一般的生活状态——反正他们早已习惯这种状态。
科学本身是中性的,但是实际效果被用在服务市场的胃口时(参见Facebook信息流、字节AI Lab),却未必说得上是中性的。历史走了这么多年,人追求懒惰、权力和物质的欲望本来就够麻烦了,如果再用应用科学去强化,嘿嘿~
农业人时代,传统的民俗形态与土地和季节保持和谐平衡。而科学所造就的工业时代,大量的娱乐和公共生活同样是工业人内心生活的无意识表达。他们表达竞争,他们质疑“为什么你的衣服比我的更柔软、舒服、漂亮”,他们想知道“他得到的什么东西是我没有的”。
这实际上是竞争,是美国式的竞争精神。它反映在普通人们的心理苦难中。如果要昂首挺胸,和相当或者更高的人攀比,这些物质据说是不可缺少的。既然从众是成功的标志和报偿,那就千方百计向别人看齐吧。
研究一下美国繁荣时代的广告所描绘的全景图:汽车、名犬、手提式收音机、整洁的成衣。如果这就是美国风格的自由,那么金钱少、财产少的在美利坚生活的人,就不是美国人了吗?
“为什么要把收音机带到乡下,是害怕枯燥吗?是害怕安静吗?”
(事实上,麦克卢汉本人不开车、不用打字机、不用电脑、几乎不看电视,肥宅羡慕的目光)
看着这样标准化的图景,他们多大程度上算是自由呢?多大程度上是靠对商业社会的惟命是从呢?
喜欢《唱唱反调》和小众路线的人,注定不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