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重读了一遍《被讨厌的勇气》,再次看这本书,感觉跟看一本新书一样,人的记忆真是残酷啊!
这本书最特别的地方就是使用对话的形式来写作,书的一开头就写下哲人的主张:
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
然后直接切入青年与哲人的辩论,跟简单的说教比起来,这种battle模式更能吸引注意力。
我作为一名读者,平常不认同作者看法可能就直接关书走人,但现在不认同可不能一走了之,因为一不认同我就站队青年了,有种必须观战的心情。
真理越辩越明,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容易将自己的认知视为真理(不然也不会这样认为),高高在上很难接受别人的忤逆。但是看着别人辩论,却会引起我们的吃瓜心态,青年的举例和质问,又让我们很有代入感,不得不说作者确实相当用心。
这本书就这样,借青年的口,说出我们心中的疑惑和困境,再让哲人来一一为我们解答。
就当我们抱怨着自己生活的世界如何复杂,怎么可能简单地获得幸福?哲人给了我们一道当头棒喝: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于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与任何人共有的世界。
世界都是同样的世界,但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才是真正至关重要的。哲人所提出的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我们完全可以跳脱被害者思维,选择过上幸福的生活。
人的一切烦恼都是来自于人际关系的烦恼,其实真正在意你的,只有你自己而已。
自卑感跟追求卓越,其实可以转化为一种进步的动力,这就像成长型思维与固定型思维的区别,固定型思维会认为自己就只能这样了,很害怕犯错,但是成长型思维却能够将错误视为是一种正常的必经过程,能从错误当中去学习。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承认错误并不代表我们失败了。我们都会在意他人评价的眼光,烦恼跟焦虑也常常来源于和他人的比较。
真正的自由,是从他人期待的枷锁当中脱离出来,不依靠他人的评价来决定自己是否有价值,把自己和他人的课题分开来,我们能做的只是做好自己的部分,至于其他人要怎么想,那是“他人的课题”。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人生的意义只有自己能决定,愿我们都能找到活出自我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