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写文字的人大概都带着一种天真,觉得自己早晚能做成某些事。
但现实却是满目疮痍。我也时常拷问自己,到底该如何处理未来的可能与现实的窘迫,这两天看了古典老师的书《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有一些感悟,也希望给同样困惑的你一些启发。
一、理想和现实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提笔为刀,从此成为文坛大家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印象中,他仿佛生来就是文学家,这条路一头到黑,并没有波折。
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他在成为文豪前,经历了16年的职业生涯。14年公务员,并在后期兼职教学和写作;之后又全职教了两年课;直到撰稿能彻底实现经济自由时,才全力投入写作生涯。
鲁迅先生是一位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他有一腔斗争的热血,但也能在崛起前保持蛰伏。从体制内到体制外,在不断转换轨道中接近目的地。
追求目标是一场移动射靶,若坚持岿然不动,只求一击必中,往往只有一场空。
二、未来与当下
2009年9月4日,IT创业者的伊甸园——“创新工场”正式落成。之后45天,它就确立了五年投入八个亿的蓝图。
难以想象的是,如此大规模的的项目,从产生念头到正式运作,李开复只用了不到3个月。而这全得益于他在职业期的积累。不论是投资人、团队,亦或是职工、客户,在李开复专心给微软和谷歌打工、给青年们授业解惑时,便自然聚拢来,一气呵成完成了令人震惊的跨界。
梦想经常处于暧昧状态,却会在冥冥中吸引所需,我们要做的只是全力发展当下。
三、放弃或突破
被吴宗宪捡回公司,做了半年唱片制作助理后,周杰伦写的歌儿还是一首也没卖出去。吴宗宪有些急,还曾斥责这些歌曲有多么烂。深受打击的周杰伦依然没有放弃,坚持每天谱一首新曲。
被打动的吴宗宪决定给一个机会:如果他能在10天写50首歌,就挑10首做专辑。10天后,周杰伦安静地拿出50首歌。我们便听到了这张让他一举成名的《JAY》。
面对挫折的态度,几乎决定了我们的人生高度,是被击倒还是被激发,端看韧性。
从现实到理想,
缺的不是高瞻远瞩,而是能屈能伸的智慧;
差的不是一张彩票,而是土到掉渣的努力;
怕的不是被击败,而是之后再也爬不起来的懦弱。
勇往直前可贵,曲线救国亦然,只一点:万万别丢了现实又怯了理想,那才真是万劫不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