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周去表哥家做客,他女儿上幼儿园放学回来,放好书包,表嫂问她老师今天教了什么内容?她说跳舞。“跳舞啊,那你跳一段给妈妈看。”表嫂笑呵呵的等着她来一段,或许是因为家里来了客人多,小女孩害羞了,笑呵呵跑到房间玩了。
忽然想起小学念书时,每每放学回来,父母习惯问我老师教了什么内容,有时由于自己在课堂上做小动作,没有认真听讲,一节课就过去了,真不知老师讲了什么内容,只记得文章题目,父母问了,就说,讲了某某课程。有时父母可能有事忙, 就没在多问了。
对于课程上教什么内容,我们往往会比较重视,培训班,我们喜欢关注会培训什么技能,
却忽略了我们的掌握程度和领悟程度,是真的完全接收,真的学会了吗?能做到融会贯通吗?
2
念高中那会儿,班里总有些学习成绩很好,平时也很努力,这不足为奇,好奇的是的有些成绩好,看上去却不怎么努力的,我们总羡慕人家比我们聪明,轻轻松松就能取得好成绩。或许是真的比较聪明,但我更相信的是他们的学习方法,比较高效。
课后提前预习,课堂上针对不懂的再重点留意听,而不是被动的一节课都跟着老师的思维转,腰杆子笔直眼睛不停的围着老师看,搞不好还以为是老师长得太漂亮,迷恋老师。呵呵,有点扯远了。
课堂的45分钟,每个人因学习方法不同和理解能力问题,有的人只需集中十几分钟认真听,剩下的时间把老师讲的重点知识点消化掉了,课后再稍微复习一下就好;有的人在课堂上的理解有疏忽,需要在课后加班补救,预习、复习或强化练习等都是补救或巩固的措施;有的人需要认真做笔记课后再慢慢消化。
3
时下有些培训班,为了就是汲取更多的学员,特意加多了的培训课程,传单设计更是多姿多彩。
培训内容多,培训完毕,我们能否都掌握。这是一个问题,因个人领悟能力而言。
有的学员,参加培训时,培训老师要是讲的ppt内容一多,课堂上来不及看,就用手机拍照,想等回去再慢慢琢磨。培训一结束后,任务也完成了,回去就没那个心思去看。照片就一直存在手机里了,貌似压根就没那么一回事。
我们习惯于做事总往后拖延一步,享受一下此刻的安逸。只是在休息之后又想继续保持当前状态,拖延直接导致迟迟没有效果的产出。
对于培训课,能现场理解多少就多少,尽量不要有把东西搬回去,在慢慢琢磨的心态。适当的给予自己一种紧迫感,不能拖延,我们之所以喜欢拍照存到手机,是认为我们回去还有时间,没必要现在立马完成。殊不知这样我们可能得花更多的精力。
内容老师在课堂上是教了,可我们还没来得及消化,更别提深入理解领悟其中精华。这样就点与培训的初衷不符了。
4
父母在孩子教育方面父母花的时间并不少,甚至在吃饭时都不忘教育孩子,但孩子真正听到的又有多少?
从心理需求角度来说,安全感的满足与归属感是小孩子的需要。
有一个被接纳的环境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欢迎的,被接纳的、被认可的,这样就会增加他们的安全感,让他们有归属感。这样学东西的质量会更好,更有效果
接纳是指接纳孩子本人,接纳他的感受、个性、想法,并给予孩子尊重和关注,接纳使爱变得恒定。 接纳孩子本人,是接纳他生而为人的规律。
所以作为父母请不要认为教得多就是好事,任务完成,还要看孩子的掌握程度,理解程度,消化了多少。
5
小学生犯了错,班主任做思想教育,大道理讲了一大堆,学生根本没在听,过不了多久,又犯错了。
考试重点内容,老师在课堂上不知强调了多次,考试时还是有人会做错。
大学课程上,有的台上老师讲得神采飞扬,台下学生刷朋友圈刷微博不亦乐。
内容讲得多居然是好事,听讲的人员能否听进去也很重要。比如我这篇文章讲的内容,你能真正的看进去的或许并不多,可能也会出现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情况,或许是我写得并不好,没有引起你的共鸣,所以印象没有那么深刻,过一会儿就拋到脑后,烟消云散了。这很正常。
我们往往花太多精力和时间追求我们需要的美好东西,却忘了时间来消化,转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和想法。
没有认真消化,谈何融会贯通,又怎能真正为我所用呢?切记求知路上,别忽略了消化这一重要的环节。
希望我的这篇文章能引起的你的共鸣!
[END]
我是洪生鹏,
热衷旅行、写作,目前过着白天到工地搬砖、晚上写故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