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Empire of Cotton: A Global History
。。ISBN: 9787513923927
。。内容简介。。
棉花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以至于我们往往难以注意到它的重要性。但棉花产业的历史实际上是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紧密关联在一起,理解棉花产业发展史是理解资本主义和当代世界的关键。本书作者斯文·贝克特通过叙述棉花产业发展的历史,解释了欧洲国家和资本家如何在短时间内重塑了这个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项产业,并进而改变了整个世界面貌的。
本书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史,内容涉及五大洲,将非洲的贩奴贸易和红海贸易联系在了一起,将美国南北战争和印度棉花种植联系在了一起。在贝克特波澜壮阔的巨著中,商人、商业资本家、经纪人、代理人、国家官僚、工业资本家、佃农、自耕农、奴隶都有自己的角色,贝克特清楚地表明,这些人的命运是如何与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又是如何塑造我们现在这个存在着巨大不平等的世界的。本书告诉我们,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全球化”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是全球化的。
。。作者简介。。
斯文·贝克特(Sven Beckert)是哈佛大学的美国历史莱尔德·贝尔教授,教授现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美国资本主义历史、镀金时代美国史、劳工历史、全球资本主义课程。贝克特还是哈佛大学资本主义研究项目的联合主席,也是韦瑟黑德全球史计划的联合主席。贝克特写作范围广泛,涉及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历史。他是美国学术协会理事会会员,约翰·西蒙古根海姆纪念基金会的研究员。
。。精彩短评。。
#
斯文·贝克特(Sven Beckert)是哈佛大学的美国历史莱尔德·贝尔教授,教授现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美国资本主义历史、镀金时代美国史、劳工历史、全球资本主义课程。贝克特还是哈佛大学资本主义研究项目的联合主席,也是韦瑟黑德全球史计划的联合主席。这部书表面上以棉花为主角,其实是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故事从古典时代棉花的种植和棉纺品的销售为开端,描述了一个由亚洲和美洲共同主导的棉纺贸易的世界。这个世界,对于欧洲人来说,是一个奇特的对象,在他们眼中棉花似乎是土地里生长的羊毛,但是随着印度棉布对于欧洲的贸易,欧洲人开始热衷于这种棉纺品,仿造和制造,最终开始用机器工业大力发展,最终实现了逆袭,成为了世界棉花帝国的中心。当然,这部书与其他全球史一样,描写的是欧洲逆袭的故事,不过暴力才是故事的钥匙。
#
阅读《棉花帝国》的历程,每一个读者都会不由自主地在思考现代世界起源时,被城市、工厂、产业工人所支配,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现代世界发端于农村。胁迫和暴力付诸于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身份的农村人口,是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重要环节,其核心在于使用奴隶制、殖民主义与强迫劳动等形式迫使市场暴力的持续发展,使得某些人群在特定地方从事着特定劳动,以此支持资本主义帝国的发展。斯文·贝克特抽丝剥茧地发现——“棉花”,这一具有全球化特点的资本主义商品为研究切面,成就了这部全球史研究角度的史诗作品的写作,结构宏大,细节深邃。自前年出台版开始关注,历时四个月的阅读,让我收获颇丰。
#
棉花的驯化、纺纱和织造是在世界这三个区域内独立发展的。棉花产业的传播活动的中心是印度。棉花的种植和加工技术从印度向西向东向南传播,使得亚洲在19世纪以前一直是全球棉花产业的中心,并且又在20世纪后期再次成为中心。
#
中国的棉花工业和其他地方一样,也是利用了廉价的劳动力,事实上中国的劳动力比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上其他地方都便宜。1916年,他们的工资约为每天10美分。而且没有童工法,是世界上人工成本最低的棉花生产国。到1897年这些纺纱厂79%的工人是女性,15%的工人是14岁以下的男孩和女孩。 中国棉花产业崛起的另一个决定性因素是政府的支持。中国政府通过在棉纺厂派出强有力的警察部队,甚至军队来镇压工人的集体行动,帮助降低了劳动力成本。
引自 第13章 重回全球南方
#
16世纪开始发展的战争资本主义在机器和工厂出现很久之前就已经存在。战争资本主义繁荣于战场而非工厂。战争资本主义不是机械化的,而是土地和劳动力密集型的,基于对非洲和美洲的土地和劳动力的暴力掠夺。战争资本主义这个说法更好的表达了其野蛮性与暴力性,以及它与欧洲帝国扩张的密切联系。
工业资本主义是由强有力的国家塑造的,而国家拥有强大的行政军事司法和基础设施建设能力,随着工业资本主义制度的加强,从雇佣工人到财产权,这些制度是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劳动力原材料、市场和资本能够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整合,这些新的整合模式驱动资本主义革命进入到世界上更多的角落。
关注朋朋不迷路,发送简信交流更便捷;
更多书单 信息,点击简书个人主页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