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最重要的是什么?
读书的时候,老师说:作文啊,最主要的是不能跑题,跑题了呢,就很容易得不到分;要题文相符,有中心思想,要首尾呼应;最好呢,多运用排比、引用、比喻...
不得不说的是,我以前是一个高分作文的学生,我紧紧围绕老师的要求,根据材料和命题,写一些看上去还不错的句子,组成文章。
然而,我很遗憾的是,我没有系统的去学习汉语言的文化。
有人可能会问:你从小到大说的就是汉语,书写也没有问题,下笔也能为文,还需要学习汉语言吗?
听上去是有点道理,我为什么遗憾呢?
因为,系统的归纳,是基础。纵然,每个独特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风,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有奠基的作为,好过你漫无头绪的摸索。
遗憾的原因在这里,可是过去终究是经验的总结,我买不回来。
现在我对于自己书写状态的描述是——随心,才有源源不断的文字出来。不见得人人都能从中体验到美妙;因为落笔的时候,它就仅代表我个人的体验。而你看了,有A面的感受,他看了有B面的感受,这是一种文字成功的地方。因为“普照人心”真的是文字最重要的意义。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看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感触很深。之前的文章我也提到过,巴金开篇就用“夜死了”这样生动形象的描述,来彰显当下社会的混沌不堪、晦涩阴暗,一开始,他就成功的将我带入了20世纪初的中国。
这是他文笔细腻的功劳。
《秋》仍在我手边,我翻开扉页,是1940年的序,我看书有个习惯,细细读序,再看后记;最后看全文。这么做的原因是,我喜欢把控住全局,再来体味其文的精细与美妙。
有时候我又想,何以能写一些生动的小说?脑洞是要开得多大才行?科幻很飘渺,悬疑很抓心;但纪实不一样,比如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相对就是纪实小说的模本。他也一直在后记里强调,他虽然写的是小说,但也确实紧扣现实生活中他见到的社会现象,人物形象而写。
生活在旧社会的阶级家庭里,正逢新旧文化的大碰撞,想象一下,一个大家庭的纷争,几乎代表了整个社会里的矛盾,这给他提供了多少纪实素材啊!
他将生生死死,吵吵闹闹都放在了对话里,有时候像是说给自己听,有时候又好像是悲惨呛这个世界的惨淡。
现代的人,偶尔会庆幸,我们活在了一个多么和平的年代,以至于乱世是什么?乱世,是放在电视里的表演。
只有为躲避炮火的巴金会写出深刻贴近乱世的话语来,他说:“在睡梦中,我想,我的眼睛也是向着西南方的。在这时候幸好有一个信念安慰我的疲劳的心,那就是诗人所说的‘祖国永不会灭亡’。”
乱世是什么。身处乱世的人,才有最生动的言语告诉我们。
“乱世出英雄,盛世产庸吏”,并不是唯心主义,恰是时势不同,让人心的思考与作为不同。放在写作上,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在想,我有很多文字去归纳自己,我所做的都是随心所为。
我记得武志红说过一句话:“灵感不是灵光乍现,是经验累积于生活里,在某一刻迸发的产物,诚然写作有天赋的成份,但灵感是有基础的。”(非原文)
不能表示更同意。
我记住了这句话的意义,也许,也是武志红传达文字的价值所在。
因为,这个世界上,能够给人以意义的东西,不是太多。我们的情感都大不如从前表达的那么亲近,纸是有温度的,当它变成信笺传入手中时。
所以网络上一直流传着木心的一句诗:
“从前车马很慢
书信很远
一生只够爱一人”
人们在这句诗里找寻情感的细腻,但是也很难去做到用这样的方式表达,现在的社会,我们有更便捷的方式。
这不是我此文的主题,我想说的是,每一个年龄层次,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独特的“你我他”,如果恰好在看一些文章,在写一些文章,不要去归究套路,还是要随心而为。写的人如此,看的人也要如此。
我一直想做一个好的文作者,有一天也有如我一般的人说着:“我记住了这句话的意义。”
更重要的是,我一直在找寻最真实最自然的答案。
写文章最重要的是什么?于我,就是无所顾忌,随心而动,天马行空的流动,最终都会形成生活的累积,和无形的财富。
行文如跑马,此后江湖见!
这算是给“坚持”写的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