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回了老家,父母谈起扶贫。
哎,从往年到现在,我们家是啥样的国家优惠政策,都靠不上边!
母亲的一声抱怨,显示出他们对扶贫的不满。父亲的一席话,更是打开了我视野。
父亲说,在我们的“老家”——我的出生地、遥远而偏僻的深山,以前的四五组20多户村民,只有三户未评上贫困户。
我先是一阵惊讶,跟着问:哪三户没有评上?
父亲一一道来。第一家是华哥,第二家国哥,最后就是我们家了。
片刻停顿之后,父亲进一步解释。你是知道的,这三家,倒回去20年,都是村里最穷的。
我很欣慰,虽然如今家里也不怎么宽裕,至少“鲤鱼翻身了”,得到了“组织”的认可。
父亲提示了我,唤醒了一些过去的片段。很多时候,我都不敢去回想,20年前,我们家是怎样被生存的苦难围绕、纠缠。我清晰地记得:父亲顶着炎炎烈日种植烤烟的密集汗珠、母亲还没放下背篓就口吐鲜血的凄惨、哥哥上完初中就离家挣钱的孤单背影……
父亲说的不错,那时候村里都穷,但我们这三家,不说“最”,一定是村里最底层之列!生存的苦难,像魔鬼一样,萦绕在宁静的村庄。
我连忙安慰着父亲、母亲。我们家没评上,没有什么,一方面扶贫毕竟没有太多实惠,再说我们家现在日子安稳,我们兄弟两个都长大成家,没必要去争取那点。
我没有去考证,父亲关于扶贫的数据,是否真实。坊间广传,十之八九。我倒是感叹起来,如果说脱贫,是在不断缩小差距和追赶超越,我们这三家未评上的,该是村里“最先进”的“脱贫攻坚”的典型。
尽管“全面小康”的口号已经喊了几十年,国家发力倡导、通过行政手段强力推进“脱贫”,仅仅才三年多,而我们这三家的“脱贫持久战”,至少二十多年了,侵透着两代人的血与泪。
回望过去脱贫路,真是“一把辛酸泪”。
感触最深的,应该是华哥家。华哥比我大十岁多,他的家境比我家小时侯,更加窘迫。我的父母,身体康健,持家有道,都是可以拼体力的青壮劳动力。印象中,华哥母亲体弱多病,做不了重活。他佝偻着腰的瘦弱父亲,属于“老好人”,体质也较虚弱,说起话吐词不清。
初中毕业的华哥,“出门”了。那些年村里的青少年,外出打工是普遍的无奈选择,也是改变命运的唯一起点——他们已经认识到,父辈的土地里种不出人民币。
几年打拼,华哥“成器”了。十多年前,我还上大学时,华哥给家里在镇上盖起了砖房,让父母告别土地,享受到了安逸的晚境。以后,每个假期回家,不时会遇到华哥开车往来,见了我也总是很客气,过问我的学业、关心我的未来。随之而来的传闻,华哥承包了很多建筑工地,出手很大方,手头几百万了。华哥很孝顺,经常回家看老人……
这次回家,华哥的父亲,路过到我家坐了一会。我已经很多年没见过了,叔叔也不太认得我了。他的背仍是那么佝偻着,瘦弱的身板更加弯曲。裸露的脚踝骨上,贴着膏药,问起,叔叔说每逢天变就疼。父亲开玩笑道:你这神脚,成了天气预报了。或是多年积下的风湿,农村人都难免留下“伤劳病”。我和叔叔聊起家长里短的变化,他一脸的满足,每一次弯起的嘴角,都牵连着血脉那头的华哥。
华哥在建筑工地上“华丽转身”,村里人都知道他有钱了,很少有人懂得,多少个风雨交加的日子,他承受着怎样的风险和艰辛。
另一个致富典型——国哥比我约大两岁,小学同过村校。他的“逆袭”之路,与华哥不约而同。村里一个开发旅游的项目,据说近千万,就是国哥总负责。
我们家的优势,两个儿子。哥哥和我都走得沉稳,哥哥初中毕业学了技术进了厂,我大学毕业当了老师。相比之下,我们家改变不大,父母土地上的积累,和兄弟俩稳定的收入,已经让家庭周转不那么拮据。
村里的人户,多数逐渐富起来,只是时间和速度的差别。从村里对我们的认可来看,从二十年前后对比来说,不得不感恩于时光的馈赠、感恩于父母的劳累、感恩于苦难的激励。
20多年的披荆斩棘,我们书写了“脱贫攻坚”的传奇,告别了从未戴上的“贫困户”。
放假前,和几年未见的老同学楚楚,也谈起扶贫。
楚楚是公务员,正奋战在火热的扶贫前线。今年的“五一”假期,他和全县干部一样,没有放假,在“求真务实”的“攻坚”中,体味“劳动节”的真义。
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同样是我指导高考的真切背景。我问了他一个,我疑惑已久的问题:脱贫攻坚力度这么大,形式有哪些?到底主要依靠政策优惠,还是由干部带领创业、就业?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脱贫”的钱,来自公民税收的转移,还是生产的创造?
楚楚愣了片刻,思考了片刻。主要还是政策优惠,比如,贫困户医疗基本免费、上中小学“两免一补”、上大学学费补助、养殖补贴、贫困户安置房等等。
我也回道:干部其实也没有太多办法,再说短时间里发展产业,并不容易。
楚楚赞同,还补充说:也有小型创业项目,比如,养鸡、养蚕、药材种植什么的。
谈话期间,想起课堂上,我经常给学生强调的一个知识点。无论是偏远的民族地区,还是相对落后的中西部,抑或是遭受意外的灾区,发展、崛起、振兴的根本措施,永远依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国家和人民的慈善,能救急但救不了穷。说完还会补充一句:学习也一样,自己不好好学,谁也帮不了你。
国家重视民生,由来已久。脱贫攻坚的号角和强度,前所未有,不得不说,其中也更多在完成“政治任务”,只是暂时性地抬高了“最低标准”。要从根本上富足,仍需一代代艰苦卓绝地奋斗。
物质上的扶贫号召,一浪高过一浪,精神上的扶贫,仍不可忽视。唤起底层的生存斗志,激发其前进的希望,指明其步伐的方向,或许才是更有意义的扶贫。
任何一种社会,都不可能消灭底层;任何一个人群,都不可能抹掉差别;任何一段历程,都会尊重奋斗。对未来最好的憧憬,就是永不停歇地奔跑,对贫困最好的“攻坚”,就是顽强拼搏中的奋斗。
老罗不扯淡:
五一假期,心里一直想着父亲的话,想着我家从贫农逆袭的这些年的辛酸。父母还有些抱怨,我觉得倒是没什么。我也一直惭愧,虽然工作了,也没能改变父母什么,就连自己,没房没车,也仍是“赤裸裸”闯天下啊!继续奋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