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已经过去,2019年也翻过了30多张日历。尽管日子像流水一般哗哗离去,也给我们带来岁月的苍茫,但过春节的传统习俗不能丢掉,心里依然有欢喜,落在实处就是购年货,买新衣,拜长辈,走亲访友,热热闹闹。
近几年,我对自己有个承诺,过新年买新衣的同时,也买几本新书,物质和精神都要丰盈。
一周前,夫妻俩去赶饭局,我建议提前出门,并步行到旗袍小镇。先生觉得奇怪,我说去买书。
要去的是“止间”,止步这里,看看书,喝喝咖啡,享受悠闲的读书时光。但那天,我们的时间有点赶,只买书,而且不能多,提在手里不方便。
止间书房的书架上摆着古今中外纯文学的名家大作,徜徉在这里,摸摸这本,翻翻那本,感觉花好稻好样样好,最后,我买了萧红的《呼兰河传》。
买这本书是有原因的。近两年,我有一半的时间在青岛度过,一有闲便去八大关、老火车站附近走走。那一天,我网上搜索了一番,决定去萧红萧军生活过的地方看看。倒了几辆公交车,才到达目的地——观象一路1号,结果“铁将军把门”,只见高高围墙顶端露出的一幢楼,以及透过镂空铁门所现的石级。故居已经成了别人的住处,一般人进不去,只能在外面望望,或者站在“萧军萧红故居”的招牌前合个影。
1934年,客居青岛的萧军和萧红在这里度过了美好的半年时光,他们分别写下了《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这段时光被后人称之为“精神蜜月期”,可惜,离开青岛后,他们彼此猜疑,最终分手。辗转多地的萧红后与端木蕻良到了香港,并在那里写下了《呼兰河传》。1941年(民国三十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九龙陷于炮火,柳亚子先生应萧红之约,到九龙乐道萧红住处去探望她。那时,萧红贫病交加,住院治疗都成了问题。一个多月后的1942年1月22日上午,萧红在香港医院里离开了人世,年仅31岁。
萧红短暂的生命里,写下多部作品,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小城三月》等,被称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我家里有萧红的《生死场》,是前几年买的,这本书被称为“中国文字的美丽经典”,“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力透纸背。”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自传体小说。透过她童年的视角,感知呼兰县城里平民百姓的困苦生活。萧红的童年,尽管母亲早逝,父亲冷漠,但因为祖父的爱护,过得还算比较幸福。这个县城给过她童年的温暖,可惜,自从她19岁离家出走后,再也不愿回来(只回过一次),始终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贫穷,婚姻不顺,最后客死他乡。她与她作品里的人物一样,都是悲剧的主角。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读着萧红的文字,突然想到张爱玲,同样是民国才女,她们有着相同的不幸,不幸的婚姻,终究导致不幸的人生。
她们的不幸遭遇,又令我想到一句话: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新年说悲剧,似乎有些沉重。言归正传,回到买书来,作为新年礼物,一本《呼兰河传》当然不够,我还得再买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