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桐泡爸爸 公号:小桐泡一家
“别玩了,快去学习”,你也许这么说过吧?但,这会带来致命的问题。
那就是,孩子会感觉学习就是“苦”,学习就是“累”,学习就是“不好玩。”
“我讨厌学习任务!”
带“小桐泡”去公园玩,回来的路上,就是不想回家了。就是要去老人那里去住。
我就在想,这也许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我不想回去”“我还想再待一会儿!”
我记得小侄子,小的时候也是这样,要在爷爷奶奶那儿,不回自己的家。
一边是爸爸妈妈想多带孩子,一边是孩子一定要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那里“玩”。伤透了脑筋!
也许这样的“抢人大战”,“夺孩子”的大战,天天都在每个家庭上演吧?!
为什么孩子更愿意和老人待着呢?为什么爸爸妈妈费尽心思,还是不如老人那里有吸引力呢?
我想尝试揭开这个谜底。也许下次爸爸妈妈带孩子就更好带了?
先是老人会跟孩子亲。爸爸妈妈也要学着了!
也就是老人和孩子玩。别讲玩什么,反正都能玩起来。
那怕是玩土,那怕是在地上打滚。老人和孩子亲,那么这些老人都是能容忍的。何况,熬了这么大年纪了,终于有了孙子,自然亲得不得了。
去哪里也带着孩子,孩子也跟着老人。厨房、卫生间,赶集上店。孩子常常在老人那里玩得不亦乐乎。
反思爸爸妈妈带孩子,每天工作拖累,有时到家还没忙完。自己还常常是有一口没一口的,刚忙完了,有空看孩子的时候,已经困得不行了。
“爸爸,给我读呀”!
有时,带“小桐泡”,尽管还想给她做晚间阅读,可是,实在是困得睁不开眼了呀。
恨不能,不洗脸、不洗脚、不刷牙,倒头便睡。一睡就不想醒来。这就是爸爸妈妈带孩子的状况。
我们也是没办法呀。
天底下的父母,哪个不想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
但,常常是“捡起孩子,养不起家;养起家,陪不了孩子”,两难!
近期,卤肉摊下上网课的女孩,意外走红,也戳痛了天下多少寒门家长和孩子的心,满眼满脸,尽是无力无奈。
再看老人陪孩子,那都是“全天候”的呀。
“全天候”,那就是不管孩子什么时间找你,马上,你唯一的任务,就是陪孩子!
不是像爸爸妈妈,有一搭没一搭的,边看手机,边看电视,边陪孩子。孩子跑哪儿了,没看着!
晚上,我们家宝子爱蹬被子。多的时候,一晚上可能要蹬十几次。你睡觉,老担心她蹬被子,一蹬就容易感冒,那问题更大。
所以,有时孩子和爸爸妈妈睡的时候,一定有个人常常保持“警醒”。大半夜的,随时忍着困乏,时不时看孩子是不是蹬被了。
有时我就跟自己打赌,这么困,睡了吧,应该不会蹬了吧?
但,还是不放心。常强打精神看一眼,摸一摸。十有八九,又蹬了。
我们家“小桐泡”蹬被子那是高手!刚盖上,马上,只一眨眼一转头的功夫,三下两下,“蹭蹭”全蹬了。一点被子都不挨身了。
孩子心火热,不能盖太多。
后来,就想了个办法,那就是只盖膝盖以上,小腿和脚露着。这样,再蹬的时候,她就蹬不到了。到夏天,为了防她蹬,常常只盖着肚子。
有效果。
也许是亲,也许是胆小,害怕孩子出岔子。所以,老人从早到晚,紧盯孩子。除了做饭,别的时间,都看着孩子闹,看着孩子玩。孩子自然觉着在老人那里受重视。
三是老人常常纵着惯着。吃饭喂饭、走路背着,只要有要求,都满足。待遇俨然就是“小皇上”。
久而久之,我们发现,孩子跟着爸爸妈妈还很好。只要一到老人那里住几天,回来,那就变样了。
作息也不规律了,手机电视有时也看上了,读书也少了。
爸爸妈妈带,有时为了培养孩子的这个那个能力的,常常给孩子立了很多的规则和规矩。
包括吃饭尽量让孩子自己吃;做事,尽量让孩子自己做。做了事情,有各种程度不同的鼓励的方式。
“宝子,你能自己炒鸡蛋了”“这鸡蛋炒得真好吃”从3岁,我就鼓励孩子自己炒鸡蛋。
有时我们发现,孩子吃饭不好,大人尽管换了很多的花样,做的饭,但孩子还是有不爱吃的时候。
“我不吃...!”有时,是孩子的抗议声。
那好了,自己做,自己炒!
蒙台梭利:工作是孩子的本能天性。工作可以让孩子很多的问题和之前的坏习惯得到自然的解决。甚至像不会合作、不礼貌。
蒙台梭利接过很多那些智力有缺陷,还有由于各种原因,来自底层社会,成为了孤儿的孩子。
他们来蒙台梭利创办的“儿童之家”前,常常有很多的恶习。但,给孩子创造了“自由”的氛围,给孩子创造了很多的不被打扰的“工作”环境。
包括比大小长短的很多圆柱的教具等,再加上一些来自贵族阶层,有修养的修道院“修女”的陪伴。
孩子经过一段时间,很多的恶习都自然消失了,很多的疾病居然也自愈了。孩子们变得彬彬有礼,充满了生气和活力。
自己炒鸡蛋,也是孩子的“工作”,她从中间找到了成就感。
我们一起搬来高高的餐椅,好让能她站灶台边上看到锅;在给她戴上妈妈的厨师帽;穿上妈妈的围裙就像是穿了一个拖地的宽大袍子。于是,我们就开始炒菜。
她翻不过来时,我在旁边赶快帮忙。
“我来!”打鸡蛋,近来她也要抢着做。而且,越打越好,不会撒出来,蛋皮也不会碎到里面。
“我来!我来!”打完了鸡蛋,就是搅拌,也要她自己来了。
酱油爸爸来放。
“滋啦滋啦”很快,我们的炒蛋就出锅了。
平时宝子能吃一个鸡蛋,还只吃鸡蛋清,不吃黄。但,如果是自己炒的鸡蛋,即使是2个鸡蛋,蛋清蛋黄都在里面,常常都能吃完。吃得多,胃口好。
看着孩子,吃饭好,常常也是爸爸妈妈最高兴的事了吧?
吃饭,爸爸妈妈也是常常鼓励孩子自己吃,“吃不了,到点收盘!“,爸爸常常定好闹钟。
老人,也许是和孩子太亲,也许是嫌孩子吃得慢,也许害怕孩子吃得少,常常是喂。更别说让孩子自己动手做饭了。
那有危险,油会溅出来,烫到!
这些事情,换了老人那里,几乎全部被包办了。
在老人那里,孩子也许感觉很舒服,很舒适。但,却缺乏了成长。
一个是爸爸妈妈模式,一个是姥姥姥爷、爷爷奶奶模式,要无缝衔接,流畅切换起来,常常有些困难。
还有老人爱孙子,恨不得整个世界都给孙子,时不时有小贿赂,这个也很有“杀伤力”!
“爸爸妈妈,我又买玩具了”每次去老人那里,也许就有一块糖,一袋饼干,一个玩具。总不断有小东西给孩子。
到了爸爸妈妈这里,要什么也可以。但,都是有规矩,有计划的。
还要“延迟满足”,就是不能马上买,还要完成一些事情,等待一些时间,培养“忍耐”,培养“逆商”......
要是刚刚从老人那里玩回来,那么势必也是不适应。
一般,对比爸爸妈妈和老人那里,孩子常常是爱在老人那里待着。
以上这些还都好说,毕竟是生活习惯问题,也许改一改就好了。
还有更为致命的问题,那就是观念和思想意识的冲突,也许会在孩子心里扎根,潜移默化了。以后,更正极难。
“别在这玩了,回去跟爸爸妈妈学习去吧”
“回去,回去好好学”
“不能光玩呀,还要找爸爸去妈妈学习”
听着这些话,也许我们都感觉十分熟悉,实际,这就是我们,包括爸爸妈妈平时说的。
但这里面就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孩子会认为,在老人这里,那就是玩。玩多好呀,又没有拘束,又没有“任务”,又有好吃的、好玩的,天天想干什么,几乎就能干什么。
尽管也有哭鼻子的时候,也有常有劈头盖脸挨熊的时候,还有“这也不能动,那也不能动”的大声呵斥。
但,多半也是老人屈服于她。所以,孩子常常会选择在老人那里“待着”“玩着”。
“玩”的对立面,也许就是“学”了。
“别玩了,去跟爸爸妈妈学习去”,“回爸爸妈妈那里,好好学呀”
我们发现,即便爸爸妈妈勉强把孩子弄回来了,他也不爱学什么了。一提学习,她就会抗议。
“我不喜欢学习任务!”甚至哭着给老人告状,给你哭诉。
你又要给她说很多上学重要的话,重讲很多上学重要的故事、小视频、小动画给她看。
但是,你会发现,这些说多了,就不怎么管用了。
那是什么在起作用呢?实际,是孩子的观念,在内心,悄悄地起作用了。
婴幼儿学东西快,但,你也别忘了,她学不好的东西,也快!
或者不自觉的,我们和她遇到的一些人和事的处理方式,说话方式,说话内容,都已影响了她。
“别玩了,去学习”实则是“学习”就是“不好玩”的事,“学习”就是“不玩”或者“不能玩”!
这对孩子的影响,很严重了吧!
我们也知道,“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婴幼儿都认为,“学习”都和“玩”一点边都不沾的话,那她喜欢学习,才怪!
有没有人天生喜欢“学习”?有一条悟空问答,说的是“有人天生‘爱学习’,你怎么看?”
实际上,“学习”才是人的本能人的天性呢。人,恰恰是因为学习,才成其为“人”。
只不过,我们常常把“学习”当成了看课本、做习题、考试、“分数”,把“学习”当成了就是上学校,正襟危坐,不能说、不能动,认真听,规规矩矩。
回家领来一大堆作业,没明没黑的做。这就是我们传统认为的“学习”。我们发现,这个“学习”真的是面目可憎极了。
但,这种不同,我们需要常常给孩子解释,给老人解释。
“别玩了,去学习”我曾经听过一个语文名师讲课,交流中他对“学习”和“玩”的认识深刻。
“等你给孩子说:‘别玩了,去学习!’”“那就毁了!”
“那基本上,孩子就已经对学习不感兴趣了”“她自然会认为,学习‘不好玩’”“那,既然不好玩的东西,我还要吗?还要‘学’吗”
所以,有时,我们的观念,可能会误导孩子很严重,有时,甚至会变得“根深蒂固”,一生都难以纠正。
实际,尤其是婴幼儿的“学习”,常常可以很宽泛。
学习独立做事情,学习和人相处,学习好的表达;讲故事、做游戏、看动画;学习书写,茶余饭后和孩子有意识说话、说古诗词,简单来说,这些都是学习。
我们发现,常常是没有课本的学习,却是至关重要的学习。恰恰是这些学习,也许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我们也可以把这些宽泛的学习,叫做“大学习”。范围宽泛,但,很有用,影响深远,这恰恰是孩子“教育”最坚固的底色!
这些也恰恰是“学习”,也常常会是“好玩”的学习。
即便上述面目可憎的“学习”,如果等到孩子慢慢长大的时候,她能有婴幼儿时期的“大学习”背景垫底的时候,她常常可以安然度过k12,所谓“考试”学习。
而且,会从中自己发现学习的乐趣。
谁说完成一道难的数学题没有乐趣呢?
谁说,按时甚至超前,保质保量完成老师的作业,得到老师的表扬,孩子没有兴趣呢?
谁说孩子读书,读名著,读小说,读散文,孩子会没有兴趣,不好玩呢?当然,读书还包括读漫画书。
我记得小时候,了解名著,最初就是从小人书开始的呢,那时常常一个上午,或者一个下午都在看,还要到处借着看,换着看。
谁说读书没有兴趣,读书不是好玩的“学习”呢?
只不过,我们的观念出了问题了!
而且,也许我们会忽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婴幼儿太容易受“所有观念”的影响了。
一旦我们的有些观念错误了,不准确了,那孩子的观念,也就不准确,错误了。
改进的唯一的办法,也许就是大人的学习和规避。
当然,要所有的老人都有现代的学习观念,也太过困难,又太过苛责了。人世间,最难的事情,就是改变一个人。
“孩子该承受的都要承受”妈妈说的一句话,也许有道理。
“锅碗瓢盆,五味杂陈”这也许就是我们生活的常态。
怎么办呢?
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爸爸妈妈多牺牲时间,只有爸爸妈妈多陪伴。
像卤肉摊下上网课女孩的妈妈一样,“拿起工作陪不了你,放下工作养不起你”。也许我们的家庭教育都在纠结中前行,但,也许应该有所权衡吧。
到底“拿起”什么,“放下”什么?“拿起”多少,“放下”多少?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人在年轻的时候,不要借口工作忙而忽视了孩子的教育。年老的时候,一切荣华富贵将会是过眼云烟,而一个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让你晚景惨淡。”
当代学者林格的话,也许给我们提了一个醒。如何权衡?这得全由着自己来判断了。
“别玩了,去学吧”何时能少一些这样的教育呢?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也许“好玩”的教育,任重道远。但,已然在路上?!
原创:小桐泡爸爸 公号:小桐泡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