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洛克说,“热爱真理的一个永远不会错的标志就是,相信一个命题不要超过其证据所能保证的程度”,塞万提斯说,“事实阻碍了真理”。请依据两句话,举例谈谈什么才是真的?(难度系数两颗星)
看到这个问题,脑子里首先想到的是:思考这个问题与不思考这个问题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所有的知识如果对自己的认知没有发展即对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那么就是装门面的、无用的、貌似有知识的人的知识。洛克和塞万提斯说的都有用,当然前提是自己得在思考中。我们不要让事实阻碍对真理探索,眼前的路子就会宽广许多。
车老师的房子要拆迁,可以感知到的是,置换之后没有现在的条件好。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置换不值得,引发的感受是不舒服,可能的行为是要么上访,要么不情愿的接受现实。这样的行为皆是由表象的事实得出的结论(真理)而引起的。
当思考了洛克说的“热爱真理的一个永远不会错的标志就是,相信一个命题不要超过其证据所能保证的程度”和塞万提斯说的“事实阻碍了真理”之后,就不会认死理,就会从拆迁房子的事情中探寻更多的其中蕴含的真理。比如,如果不是这次机会,说不定一辈子就呆在这个屋里了,一直用一种感受一种生活方式去活着不是太单一了吗?那么就可以把这次拆迁当作天赐良机了。搬家的过程自然辛苦,但还可以对新家有更好的创意呢,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说不定还有什么机缘存在其中呢。
事实阻碍不了知道“事实阻碍了真理”的人在事实中探寻真理的。不断探寻真理的人格局自然增大。格局大了,问题就小了。
二、请阅读第156页的引文资料(天赋观念存在吗?)思考:经验论者与唯理论者的根本分歧在哪儿?再结合“怀疑论”部分的相关内容思考:经验论者与唯理论者的共同前提是什么?(难度系数三颗星)
经验论者认为所有的道理只有体验和经历之后才能说出个所以然,没有体验和经历,人的大脑就犹如一块白板,什么也没有。
唯理论者则认为真理是先天存在的,需要的只是用理性思维的方式一步一步去发掘,许多经验不到的真理已经在那里自然存在着,只是理性思维还没有抵达而已。
两者共同的前提是,要发现真理的存在都需要有用心灵思考的过程,只不过一个是由实践到理论的过程,另一个是由理论再到实践中确认的过程。
不过二者都存在不可让人理解的部分。
经验?用什么去经验?靠感觉去经验。感觉从哪里来?感觉不就是与生俱来吗?既然是与生俱来的就不是经验出来的啊。那不就又回到唯心论了吗。
唯理论?不通过证明哪来的理论?证明的过程不是经验是什么?证明的过程既有心灵的经验又有行为的经验。
三、请简要还原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证明过程,并思考“我在”之“我”有何特征?(难度系数三颗星)
笛卡尔是唯理论者,唯理论者是注重对事物真实性的一步步推理证明,但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一旦推到无解,便把一切交给上帝。
推理过程:
我怀疑我的心灵是否存在=我的怀疑存在=只有心灵才会产生怀疑=心灵就一定存在。
至于是否是心灵在怀疑?何为心灵?这一点我不怀疑,因为我正在怀疑就说明了心灵的存在本身。也就证明了心灵在思考,而“我”是和“心灵”表现出思考时才体现着存在的意义的。所以是“我思故我在”。
四、休谟之叉(又名休谟问题)的核心是什么?康德是如何来克服这一问题的?(难度系数五颗星)
捋不清,靠着沙发睡着了。
醒来想了想,我和沙发没有任何因果关系。我不是因为靠着沙发才睡着的,沙发也不是因为我不会答题而存在的。所以沙发于我,我于沙发而言没有任何因果关系。但事实上,我和沙发是一直在一起的,没有沙发我没法坐着,沙发没有被坐的作用不会被我买来。
许多情况下,事实和观念没有关系!
五、仔细阅读“知识、真理与科学”与“真理的本性”部分,谈谈你对174页引文资料中詹姆斯的话的理解(难度系数三颗星)
假定一种观念或信念为真,它的真能给一个人的实际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具体变化呢?……简言之,怎样才能用经验属于来表达真理的现金价值呢?——威廉.詹姆斯。
越来越感觉到学习是为了什么了,就是为了明白一个“存在”到底是因为什么,为了什么而“存在”?
其实这些天脑子里不时地冒出一个念子:许多不学哲学的人,常常被一句话(一个道理,一句名言警句)点醒后,照着去做也收到了很好的生活效果,而扎进学习也学不懂的哲学中,搞得生活还挺累。
现在好像清楚了,对一个道理的接受或者说一个道理对一个人有作用原来是这样的原理:真就意味着最能与我们的经验和信念的整体网络相一致。我们之所以接受一个原理,是因为它能与我们的其他原理相匹配;我们之所以接受一则论证,是因为它源自我们所相信的东西,而且由它导出的结论我们能够接受;我们之所以能就证据达成一致,是因为它与我们的假设相合,而且能够形成一副贯通的图像。除此以外,我们不需要其他任何东西,赋予我们真理。
我之所以接受“天道酬勤”这个真理,是因为从小被父亲“劲儿是奴才使了再来”的教育所引导,所以无论在哪里,干什么我都不惜力苦,因为没有成本啊,而且越做越有劲儿。大多是时候都显的比别人勤快,自然也就受到了众人的认可,自然也就把勤快变成了“真理的现金价值”
经验越多、信念越好大,自然看待生活的视角学宽广,胸怀自然就大了,生活自己就美好了。所以还是坚持不断的学习—实践—思考吧,不明理只能是认死理。死理是不会变现的。
六、仔细阅读“主观真理与相对主义问题部分”,请用你读到的东西来解释尼采的这句话:“真理乃是这样一种谬见,没有它,某种生活就无法活下去,生活的价值乃是最终的关键”。(难度系数四颗星)
虽然从学术的角度去回答,确实很难。但感觉很是贴近生活。试想,如果没有生活中的“道理”,姑且不说去探索所谓的真理,生活的意义会放到哪里呢?
毛泽东提出了一个“为人民服务”,他认为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存在的价值,所以才有了真个过程中的导向和每一件具体工作的评价标准和产生的意义。
朱永新提出个“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才使得对这个观点认可的一群人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有了方法,每天的写啊写才有了价值。
主观真理?相当于相当于妄想症患者?哈哈,有意思的很。仿佛精神病患者也不需要治疗了,就让ta那样存在着吧。但是于大多数正常人来说,也就是认同客观真理的大众来说,是事实,也是最好的解释——客观的真理还是需要探索的,因为它设计到的是大众生存的意义。
至于尼采的“真理乃是这样一种谬见,没有它某种生命就无法活下去,生活的价值乃是最终的关键”,是对于每个个体而言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心中活下去信念,这个信念不具体到每个人,生命就不存在了。有一个街坊,快九十岁了,子女不孝,每天晚上坐在街上不回家,与她交流,她说“我不能寻死,这样死了怕人家笑话我的儿女不孝呢”。这就是她活下去的信念。
很不好意思,对于作业自己也知道是胡言乱语。还是没有用心读书的结果所致。现在开始读了,但每天也就是半小时的精力和时间一字一句的读。不过我还是相信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