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是本很有趣的书,虽然不尽如历史,但太史公也借鉴了很多,秦攻宜阳就是其中一篇。
秦攻宜阳我主要从秦武王、甘茂、周君及赵累、景翠,这几方面分析。
一、秦武王
秦攻宜阳的由头来自于这个热衷于表现个人武力的君王。秦国从孝公开始由弱变强,惠文王时夺取巴蜀之地,到武王时,他自然不能堕了上两代祖宗威名,于是他想到了一个方法,这个方法他对甘茂说了:“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
他有自知之明,其它的国家现在灭不了,那就只能柿子拣软的捏,找来找去就找到了周王朝,这个时候的周朝只占有洛阳那么点地方,。武王说的好听,偷偷的看看周室啥样子,实际上他想据为己有。
甘茂对武王说,这事好说,好说,但先得拿下宜阳,而后您就可以在洛阳想干啥就干啥。
武王一听,大腿一拍,说那你就替寡人辛苦一趟,把这个宜阳收入囊中。
甘茂答应的很快,办事效率也很高,立即就去找盟友魏国了。但他知道武王这个人耳朵软,等他去前线了,会被自己的政敌樗里疾那些王公贵族给阴了的,所以他耍了点计谋,用事实说话,列举了张仪、乐羊、曾子的故事,和武王达成了一个息壤之盟。
武王果然耳朵是软的,在樗里疾等人的风言风语下准备撤回部队,不打了。甘茂于是亮出了杀手锏―息壤之盟,最终攻下了宜阳。
武王在这件事中态度并不是坚决的,他有雄心壮志,但他对手下并不能完全信任,让甘茂去打宜阳,却派了个亲信向寿去监视甘茂。
最终,收了宜阳,丢了煮枣。
后来,到了洛阳,炫耀自己的武力,结果举鼎而亡,悲催。
二、甘茂
史记里这么写: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
这是历史记载最早有丞相的记录,所以说甘茂起点不低,只是在秦国,作为羁旅,他并没有得到完全的信任,所以他的相位坐的并不牢固。
当武王告诉他欲车通三川时,他的内心应当是激动澎湃的,这是机会,建功立业的机会,巩固相位的机会,机会一旦错过就不再有,所以他立即献上计策:请之魏,约伐韩。这不是他刚想到的,而是长久思考的结果,他是准备大干一场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向寿跟着他了,这说明武王对他并不是完全信任的,那么他就没法放开手,结果也就不得而知了。息壤之盟,这是他向武王要的护身符,事实证明,这个护身符在五个月后救了他一命,但也间接的让武王丧了命。
甘茂攻宜阳,只能剩,不能败,他自己是这么说的:“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郝、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中以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他这是豁出去了,要不胜,要不死。人一旦豁出命了,那就是可怕的,所以他胜了。
为权,为命,也为梦想,甘茂是豁出去了。
可惜通了三川路,丢了君王命,时也,命也?
三、周君及赵累
虽说这时的周王朝已是风烛残年,但天子毕竟是天子,一眼就看出了秦武王的真实意图,所以才有了他与赵累的对话。
周君认为秦国是攻不下宜阳的,所以他可以高枕无忧,理由很充分:一是宜阳是方八里的大城(王城最大,也才方九里)。二是城里有劲兵十万,粮食充裕。三是公仲倗还有二十万大军随时增援。四是韩楚结盟,景翠带领楚军驻扎伏牛山,不会坐视不理。
小算盘打的很精,很可惜,赵累一盆凉水兜头泼下。他没有那么多理由,只有两个分析:第一个分析甘茂,甘茂在秦是羁旅,这一仗赢了,那他就是秦国的周公,地位会更加牢固。但如果输了,在秦就一无所有,可能和商鞅一样丧命。第二个分析秦武王,武王没有听从王公贵族(樗里疾等)的劝告,一意孤行攻打宜阳,如果输了,他的面子还在其次,王位还没坐稳,有可能不保,所以只能赢。
对比了下分析,自己的那四个理由那么苍白。周君急了,武王那个莽夫如果攻下宜阳,那不得一口气脱下洛阳,自己还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于是赵累给他出了主意,不得不说,这主意还不错。
四、景翠
赵累的主意牵扯到了景翠这个楚将,当时楚秦本是合盟,但楚国或许不愿秦国独吞宜阳,转而和韩结盟了。景翠就带着部队驻扎在伏牛山,准备救救自己的小弟韩国。
试想一下,如果韩楚联合起来守卫宜阳,结果会怎样?
赢了,好处在韩,输了,好处在秦,无论输赢,都得罪了秦这个大国,但让秦独吞宜阳,更加强大,楚又不愿意,所以赵累抓住了这个心理。
周君是这样忽悠景翠的:您的爵位与官位都已经高的不能再高了,打这场仗,赢了,楚王也没法给您更高的爵位和官位啦;输了,那您就惨了,楚国背叛秦国本来就理亏,这个时候肯定会找个替罪羊,那个羊就只能是您喽,况且对手是虎狼之师的秦军啊,您打的过吗?
景翠慌了,脊背发凉:那我该怎么办?
继续忽悠:您先别急,别撤军,等秦军攻下宜阳后,他们肯定两败俱伤,这个时候您再佯装攻秦,秦军肯定不打啊,人疲马乏的,不划算,所以他们肯定会给你好处的。再看韩国,是您解救了他们啊,要不秦国接着打下去,韩国不得玩完,他们也得感激您啊。
事情的结果还真被这个大忽悠给说中了,秦国给了楚国煮枣,韩国献给楚国很多的珍宝,赚大发了。
秦攻宜阳,结果如何。
秦国得了宜阳,失了煮枣,损兵折将。
韩国,失了宜阳,失了珍宝,损兵折将。
周朝,延缓了被蹂躏。
楚国,得了煮枣,得了珍宝,没费一兵一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