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唐姐(家里的阿姨)因为屋子收拾的不整洁而发火(讲过的还是没有做到)。本来当天说好一起去看看我们种的园子里的菜怎么样了,因为生气也搁置了。
事后她家里有事休息两天,也就没有在一起,把事情好好沟通清楚接下来怎样做。
今天见到她,有点尴尬还有点生气。___我发现自己有个模式,跟人生气后有时会不愿跟他说话。是什么原因使得这样呢?发现里面的原因:还在生气。好像生气会让人有种关闭沟通的能量(不懂这是真的吗?还是别的原因)其实我是怕,在有情绪的情况下沟通,自己控制不住情绪而引发再次的冲突;从而怕有不好的结果比如唐姐不想做了。(这都不是真的)
其实在情绪不大时是不会控制不住的。回避冲突不能解决问题。
而且我发现,不沟通,情绪一直在,因为事件没有完成。况且我操心着园子里的菜怎么样了。
于是,今天打破模式,跟唐姐说我们去看菜园,唐姐和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情一样说,我们去吧。一路走一路随意聊天。干完活回到家。我心情也好了一些。尴尬不见了。
午饭后跟唐姐继续说话,沟通我对家里卫生的要求,同时告诉她,要按我的标准来收拾屋子。也把她认为有难处的该怎样解决告诉她了。重申午休一小时可以,但不能玩手机,否则没有心思干活,注意力都在手机上。她答应了。
沟通完,看到她按我说的执行了。屋子里的局部整洁些了。
这件事在我心里已经风平浪静。
跟阿姨需要多次沟通,经常反馈什么样是满意的,什么样是要改进的。其实我不说,她是不知道到底合适与否,她就按自己的习惯去做了。不能让阿姨做我肚子里的“蛔虫”。
以后只要有情绪,除了觉察外,还要面对情绪下面的需求,跟对方清晰的表达,沟通。为自己的情绪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