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上看到一个视频,两株相同的幼苗,两个妈妈同时去浇水施肥。但一个妈妈拿的是“金钱”的水壶,另一个妈妈拿的是“关心”的水壶,在最初的时间段里经过“金钱”浇灌的幼苗要比经过“关心”浇灌的幼苗长得要快、要旺盛。一次暴风雨中,用“金钱”浇灌的幼苗,没有经得起风雨的考验,倒下了。而另一株用“关心”浇灌的树,却在风雨中更加茁壮地成长起来。原来这两棵树,发生变化的不仅是树冠,在生长过程中地下的树根也在生长。靠”金钱”浇灌的树,树根只浮在地表层,所以在暴风雨来临之际,他倒下了。而另一株靠“关心”浇灌的树,树根深植于地下,比树冠还要大,所以在暴风雨来临时,它从地下汲取更多的水分,风雨中的它更旺盛了。
这个视频形象的表现了现在两种家庭教育观念。大家都认可:要穷不能穷孩子。一种家庭就认为要给足够的金钱,甚至劳动、学习成绩等都可以用来换取金钱,对孩子的鼓励和表扬也是用金钱来替代。在这种环境下生长起来的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可想而知,有可能成才,但不一定成人,经受不起任何考验,在人生的槛上很容易绊倒,甚至永远倒下。而另外一种家庭则认为这种穷不是金钱方面的穷,而是对孩子的关怀和陪伴。他们会拿出足够的时间和快乐来陪伴孩子,给予孩子友善而热情的对待,家长会在培育孩子的“根”上下功夫,而不是整天想着子女该开什么花结什么果,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善良、有爱心、具备健康快乐的心态、有责任感,做事有条理、有计划、按规则办事。一种教育投入的只是冷冰冰的金钱,一种教育投入的是时间、精力和关爱,收获当然截然不同了。
如何培育孩子的“根”呢?这需要家长把握孩子生长特点,关注孩子发展。
孩子在幼儿期。也就是零到1.5岁时。任务是发展他对自己本身、对他人以及对周遭世界所产生的信任感,而父母和老师的两种行为有助于婴儿的这种信任感的产生,一是亲密的怀抱,她二是当婴儿哭泣的时候能够回应她的哭泣。
孩子在儿童期,也就是1.5岁到三岁,主要的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孩子要学着处理“坚持”和“放手”两种挑战,在其间找到适当的平衡。那么家长和老师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原则和态度应该非常明朗,孩子就会在几次“坚持”的尝试之后,明白这样的限制,并学会“放手”。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孩子任性、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就是因为在这个阶段没有学会“放手”,他觉得家长的耐心和底线可以无限突破。
孩子在三到五岁时,主要任务是获得目的感,这个阶段的孩子精力旺盛,而且已经准备好要学习各种各样的事物,他们会很快忘却失败,更加愿意倾听并向教师父母以及其他孩子学习。在这个阶段也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家长和老师多给孩子学习的机会,不要轻易去代替孩子做事,也不要轻易的去否定孩子,这样培养的孩子长大以后比较有自主意识,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反之,孩子就会没有主见,只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孩子在学龄期,也就是6到12岁时,容易获得勤奋。在这个阶段的孩子都应该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学校是培养孩子从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重要场所,孩子在学校期间要学习各种各样的符号,掌握今后生活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各种各样的社会法则。如果孩子能顺利的完成相关的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是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如果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没有关注到这些特别重要的“最佳发展期”,往往会导致孩子发展方面的遗憾。
环境造就人。家庭环境,即是一双无形的手也是一双有力的手,孩子生活在其中受起耳濡目染的影响,慢慢地就形成了与家庭环境相一致的生活方式和道德品行。
家长要在孩子做错事时清楚地告诉他,不行!认真纠正孩子的错误,清晰地表达自己对孩子错误的不满,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纠正错误可以采取训斥:在做错事的时刻立刻就训斥他,以便当场解决,但应该只叫错误的部分和错误的行为训斥孩子,不扩大范围,不全盘否定孩子,而且训斥后对孩子要比训之前还要温柔。
在将孩子逐渐养育成人的整个阶段,要一以贯之,不能朝令夕改,否则孩子会无所适从。
就是老师和家长都要做孩子的表率。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孩子教育,99%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年幼的孩子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就是模仿,所以父母的言行就是无声的老师,自觉或不自觉的榜样,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让孩子健康成长,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时时、处处、事事都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孩子人生的好榜样。
要陪伴孩子。陪伴是一种成长方式,也是一种教育态度。
陪伴孩子阅读,不断夯实孩子的精神底色。在集体共读中,培养孩子们对阅读意义的理解。在亲子共读中,教给孩子生活的哲理,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以及相互之间的互动。
陪伴孩子运动,促进孩子身心协调发展。孩子不仅可以感悟到运动的快乐,还可以体会到运动中的团队合作、成就感、顽强不屈以及不怕失败、勇于担当等意志品质。
陪伴孩子游戏,让孩子在角色扮演中体悟人生的意义,德国著名诗人席勒说过,游戏具有去蔽、自我解放的功能,于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要少给孩子看电视,更不应该玩网络游戏,因为这都不利于孩子社会性生活的建构。
陪伴孩子学习,让孩子掌握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本领。要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做拔苗助长的事情,从兴趣入手,在生活中学习,学以致用,注意结合学习规律,让孩子在精神状态好的时候投入学习,坚持赏识教育,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
对孩子还要有合理的期望。对孩子来说,父母合理的期望值至关重要,他会帮助孩子更快进步,也能减少家长的失望情绪,过高的期望值容易带来失望,让自己和孩子都失去信心。过低的期望会让孩子感到自己百无一用对孩子健康成长没有任何益处。合理的期望一定是符合孩子的年龄、能力以及成长发育的情况的,它可以让孩子了解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指导的作用。
没有比家庭、比孩子的成长更为重要的事情,孩子出现的问题根源在家庭,在父母。
所以最好的父母是将教育孩子当做一门学问,或者一项事业,做培育孩子“根”的教育。最差的父母,就是一心一意做孩子的取款机,让孩子的人生没有植根地下,没有抵抗风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