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剩下的唯一人权不就是:爱怎么死就怎么死吗?......同时不受别人帮助的骚扰。”
这个故事里的男人和女人都没有姓名。故事是以死终结的,看着是个不打折扣的悲剧,不过虽然我也觉得悲痛,但真心觉得结局不悲。求仁得仁,死得其所。
女人是一个荷兰大商人的妻子,英国人,住在荷兰殖民地-印度的首府,她美丽,高冷倔强,绝不忍受屈辱。她怀了情人的孩子,情人是个金发、英俊、纯洁而温柔的年轻军官。
男人是一个荷兰医生,从前在莱比锡医院为了一个被她情人打伤而入院的高傲女人神魂颠倒,闯下祸事,而后受政府招募来到了殖民地-印度,在一个小城中做医生。
女人找到男人,以金钱为筹码,让他为她堕胎,作者在借男人之口叙述这个情节的时候隐晦而含蓄,但又毋庸置疑。女人态度傲慢,颐指气使,激起了男人的胜负之心。他拒绝金钱,而要她以身相许。女人愤而离开,男人却又开始紧追不舍,一面要帮助她,一面又时刻幻想占有她。
女人宁愿在中国城一个臭气冲天的屋子里做了一个糟糕至极的手术,都不愿接受折辱过她的男人的帮助。女人流血不止而死,死前要男人许下诺言,为她保守秘密,确保名誉无损。
男人在女人死后,人生似乎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信守诺言,完成女人的遗愿。他在回荷兰的船上跳到女人的棺材上,那时,女人的丈夫正趁着夜色将棺材悬吊着要卸到小船上。男人同棺材一起沉落大海,他最终完成了使命。
我叙述的实在太简单,其中另有曲折,但想想也不必言说。“女人死于她的倔强。”这是文中的表达,对这个女人的感觉,我真是无以言表,大概她不止死于倔强,还有上流社会对金玉其外的死一般的维护。人的社会性似乎优于个体性,更多时候,是社会和时代的产物。女人死于她的倔强,更是死于社会对女性思想的束缚,死于上流社会虚伪的冰冷的外壳。
至于男人,照我看,他在女人理智高傲独立的对比之下,他简直是孩子气,有着孩童般的天真,任性,执拗和善良。我并不是在夸这个男人,因为我实在也埋怨他。他鲁莽、直接、不懂得退让和技巧,只蠢笨地一往直前,就像生了病的马来狂人,病态的热烈和茫然无措。他只有在履行诺言时的样子,才像个男人。
好吧,故事就是这么个故事。这里面大概不是谁的错,用男人自己对女人情人的安慰,这就一整个是个厄运。最惨的不是男人,他为了使命而死,摆脱了良心的痛苦和折磨。不幸的是那个女人,她对婚姻大约有不满,可她不能摆脱,又不能坚守,最后死于“倔强”,又为了名誉不能安心赴死。殊不知她是为了空中楼阁一样的东西,死于非命。名誉自然重要,只是这架设在谎言之上的名誉算什么鬼东西。别人的嘴一张一合说尽世间的是非,自己心中无愧才是最要紧之事,若有行差踏错,遮掩哪比得上承受后果来得坦荡呢,然而这样的勇士到底不多。我也做不到。所以,就是这样喽,道理我们都懂得,但我们还是要一再试错。